身為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的張志安,如今又多了一重“身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信息傳播策劃專家。
10月11日,他和另外29名專家的名單,在最高法新聞發布制度五周年的活動現場公布。這份專家名單幾乎涵蓋了所有與媒介相關的領域:既有眾多知名媒體人、傳媒研究者,也包括多家影響力媒體的高層。所選擇的媒體代表,則囊括了從電視、報紙到主要網絡新媒體的精英。
當日,在最高法高層、國家各部委新聞發言人和100多名媒體記者的見證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一一為他們頒發聘任證書。他們之中的幾位代表,還應邀當場發表對司法公開和法院宣傳工作的意見與建議。
這個“陣容豪華”的專家團及其獲得的“禮遇”表明: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中,法院系統全方位推進司法公開、重構司法輿論關系的遠見和決心。
借力主流媒體傳遞權威司法信息
“司法信息傳播策劃專家”,顧名思義,可理解為最高法司法信息傳播的“顧問團”,為信息傳播的導向、策略等提供參考意見。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更好的打通法院和百姓的溝通渠道,促進司法信息準確、廣泛的傳播。
首批最高法司法信息傳播策劃專家總計30人,其中,新聞傳播界知名學者14人,主流媒體代表16人。
學者方面,包括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教授魏武揮等人。
媒體人方面,既有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新京報、廣州日報等傳統媒體的代表,也有人民網、搜狐、新浪、騰訊、網易、鳳凰網等網絡新媒體的高層。
張志安表示,這份智庫名單可以為最高法的信息傳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新聞傳播專家學者可以在危機管理、公共溝通等方面提供對策;影響力媒體的加入則可使最高法借助更廣泛的媒體平臺,擴大司法信息的傳播效應。
“以前的部分事例告訴我們,一些新出臺的政策、案例在傳播過程中往往會被扭曲,從而引發爭議,其實這往往因信息被誤讀,或缺乏權威有效的解釋所致。”同樣受聘為專家的魏武揮認為,這也正是最高法建立專家庫的重要原因:及時準確地傳達司法信息,引導輿論,化解矛盾。
這些諳熟傳播規律的智囊人士,一方面能夠為最高法的司法信息傳播出謀劃策;另一方面,他們中很多都是主流媒體的代表,最高法可以“充分借助有影響力、傳播力的媒體及時準確地傳遞司法信息”。
細節意味著公信力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海霞等作為知名媒體人代表,也被列入名單。
“智商很高情商太低、概念太多故事太少、宏觀太多細節太少”。在10月11日的聘用現場,白巖松直言國內官方信息發布的通病。
白巖松認為,概念不會造就公信力,故事和細節才意味著公信力。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回應稱,人民法院要推進司法公開、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須立足于豐富的司法資源,加強同媒體的合作,“人民法院執法辦案多、社會關注的熱點案件多,要挖掘這一新聞富礦,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傳播中國法治的好聲音”。
媒體代表也將一線法治記者的建議帶給了最高法:豐富新聞發布議題設置,創新表達,改進新聞發布和宣傳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大案要案、社會熱點案件的信息公開,更加重視對重要司法問題的回應,督促全國各級法院加大司法公開力度,使媒體和公眾獲得更多有用的司法信息。
最高法的“互聯網思維”
對人民法院而言,建立“智囊團”、邀請專家學者掛職的做法并不新鮮,但以往多集中在案件審判等業務領域,而此次專門針對司法信息傳播建立專家庫,堪稱史無前例。而這份30人的名單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深意?
其一,傳媒學界與媒體界并重。名單中來自北大、清華、人大、中國政法大學、上海交大、中山大學、湖南大學、中國社科院、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的一線傳媒研究學者達14人,媒體領袖16人。既重視司法公開前端的謀略策劃,亦注重擴展司法信息的終端傳播平臺。
其二,覆蓋了北京、上海、廣東、湖南、香港等媒體發達地區。
其三,中央媒體與地方影響力媒體、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并重,囊括了從電視、報紙到主要網絡新媒體的精英。
張志安表示,最高法已經意識到輿論場的轉移。在媒體融合、信息傳播渠道發生深刻變革的新形勢下,專家成員的選擇體現了最高法的“互聯網思維”。
事實上,在更早之前,如何應對媒體融合發展對司法公開的倒逼,就已成為最高法高層謀劃的課題。
去年5月,周強在全國法院新聞宣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在新媒體環境下奏響公正司法的時代強音。
今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時強調,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此次會議還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9月25日,最高法在寧夏銀川專門召開媒體融合發展工作座談會,周強稱,中央《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也為法院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能力指明了方向。他強調,在信息傳播格局、社會輿論生態、公眾參與方式發生根本變化的時代,要高度重視新媒體對司法工作的影響,注重發揮新媒體在推進司法公開、暢通民意溝通渠道方面的積極作用,徹底改變信息更新不及時、缺乏吸引力和影響力的現象,形成規模優勢和整體合力,進一步體現人民法院公開、公正、民主、開放的嶄新形象。
半個月之后,這個“陣容豪華”的司法信息傳播策劃專家團及其獲得的“禮遇”再度表明: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潮中,法院系統全方位推進司法公開、重構司法輿論關系的遠見和決心。
- 上一篇:中國未來10年的新媒體趨勢與價值
- 下一篇:全球品牌價值百強榜單:蘋果微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