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與開放是現代企業經營中必然要遇到的一對矛盾。
如何處理好這對矛盾,是擺在李福成和燕京人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們的解答是:我們既不能因強調自主而拒絕開放,也不能因提倡開放而放棄自主。堅持自主原則下的開放,開放是為了自主地開展啤酒工業服務。這是多少富有哲理的辯證解答。在燕京,自主意識落實到每個職工身上,升華成為主人翁精神,拼搏精神和奉獻精神;落實到企業整體行為上,就表現為市場開發自主,產品創新自主,技術改造自主,基本建設自主,資產經營自主。自主也意味著自擔風險,承擔責任。
在開放上面,有人說北京的企業是“醒得早,起得晚”,而燕京人是醒得早,也起得早。廣大的啤酒市場,就是靠燕京人自主意識下的開放膽略去開辟和鞏固的。
從80年代開始,燕京人就在自主的原則下,大膽開放:設備從國外引進并公開招標,工藝從國外學回,派人到國外進修,優質大麥從國外進口,甚至于有高檔商標請老外印制。下一步,也應當讓外國人對燕京開放:酒銷到外國去,資本輸出到外國去,到人家家門口去一展燕京人的風采。
正是因為燕京人堅持自主原則下的開放,開放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燕京的方針,使燕京在如今“洋啤”洶涌的海洋中,能任憑風浪的洗禮。高舉“國啤”的大旗穩步前進。正如李福成所說:我國啤酒行業的競爭已經不只是過去那種國內同行業伙伴之間的競爭,而是不出國門的國際啤酒市場競爭。如果我們民族啤酒工業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打出自己的名牌產品,不去積極的拼搶爭奪本應屬于我們的市場,中國的啤酒市場就有可能成為外國資本一統天下。我們沒有被來勢兇猛的國外資本所嚇倒,而是迎著困難上,采取主動出擊的辦法積極搶占市場,我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有效地抑制了外國品牌的發展欲望,阻止了外國啤酒品牌對北京市場的長驅直入。
在開放的問題上,李福成和燕京人遇到的第二個難題就是:合資不合資。面對滾滾而來的合資潮,李福成的回答是:“我們不反對合資,但如果合資,外資額只能在30%以內”。走民族啤酒工業的發展道路,李福成的決心鐵定了。
首先,燕京人不反對合資,燕京啤酒廠和香港、臺灣商人投入1000萬美元建飲料廠,每年可生產人參汁、人參露等高檔營養保健型飲料,就充分證明燕京人是愿意合資的。不過當外國人大舉兼并中國啤酒企業,我國自己的名牌紛紛消亡的時候,李福成是清醒的,他沒有盲目地隨大流、入大潮,而是堅定自己的立場,依靠自己的力量爭創國際名牌。
燕京人靠的是什么?
李總曾經回答記者時說:“我們靠的是知己知彼的科學決策。外資并購國內企業有它的積極意義,如企業急需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為危困企業注入新的活力等。但其宏觀上的負面效應也不應忽視……我們曾經對國內啤酒行業的合資情況進行了調查,從而認識到在企業合資中,引進資本、技術和管理是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一部分啤酒企業合資后改變了被動局面,促進了企業的發展,但這部分企業多是虧損企業,沒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和市場。另一部分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有一定的困難,急于借助外力,但合資不利導致企業被外資拖著走。還有一部分企業,合資后把60-70%的股份出讓給對方,而外資轉手倒賣,影響了企業發展。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和前來希望合資的國際上7家大集團進行了接觸。在充分分析我方情況和外資的合資意向后,我們認為,從資金上,燕京集團在生產和企業改造上有充分的保證和支持;在技術上,我們有中國發酵研究所作后盾;在管理上,我們多年來建立的管理體制基本上適合我國國情;最重要的是,我們有自己的名牌產品。因此外資控股50%以上的項目我們堅決不合。我們的原則是外方控股不能超過30%,做到合資但不失控股權,不合資不能錯過發展的機遇,更不能失去市場競爭的能力。”回答得干脆、精辟!在合資的問題上,李福成沒有簡單的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燕京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而得出適合燕京發展的解答。這就是李福成的辯證法,這就是燕京發展的辯證法。
- 上一篇:創造中國奢侈品牌的三個策略
- 下一篇:從起名到傳播:移動互聯網團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