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在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技術人員正在對微波遙感(SAR)衛星進行研制。按照計劃,由該公司負責抓總研制的兩顆微波遙感衛星將于2023年發射。
在最近一次測試中,亞太星通的技術人員在時速100多公里的車輛上,使用車載終端與距離地球3萬多公里的亞太6D衛星“深圳星”進行大帶寬極速測試,測得前向速率最高達220Mbps,回傳速率也刷新了國內衛星通信行業的紀錄。
深圳衛星產業,正在軌道上穩步推進。
深圳發展衛星產業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優勢
深圳的衛星產業是從一張白紙上擘畫出來的。
2007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深圳市政府開展戰略合作,在深圳建立航天基地。一年后成立的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簡稱深圳東方紅)是深圳第一家衛星企業,拉開了深圳衛星產業發展的序幕。
2011年底,深圳東方紅研制的第一顆衛星——試驗衛星四號順利升空。緊接著,全球首顆脈沖星實驗衛星、深圳首顆出口國際衛星、國內首顆極地探測遙感衛星……一連串飛出來的第一,見證了深圳東方紅在我國微小衛星發展征程中的努力。
截至記者發稿時,深圳東方紅已成功研制并發射20顆不同類型的微小衛星,涵蓋技術試驗、通信、導航、遙感、大氣探測等方向。
為何缺少國家航空航天重大項目和資源布局的深圳能夠迅速崛起成為衛星產業新星?
深圳東方紅公司董事長胡戈鋒認為,深圳發展衛星產業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優勢。
互聯網、金融、通信、海洋、地理信息等行業對于衛星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等有巨大需求。深圳微電子、機械加工、智能制造、通信等產業的基礎雄厚,為商業衛星產業提供生態要素。
此外,深圳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商業融資環境好,衛星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意愿強,有利于產業快速發展。
集群式發展雛形初顯
早在2013年,深圳就編制了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自2014年起至2020年,深圳市財政連續7年共安排70億元扶持未來產業發展,當中就包括航空航天產業。
富有前瞻性的產業規劃和布局,讓深圳衛星產業從無到有,產業脈絡不斷延伸。
目前,深圳已形成包括衛星制造、運營、關鍵零部件(芯片)和衛星應用等環節相對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衛星研制領域有深圳東方紅,衛星建設和運營方面有亞太星通,關鍵零部件有華大北斗、華信天線、航盛電子等,產業規模和整體競爭力居國內領先水平。此外,還聚集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空間科學與應用技術研究院、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
其中,以通信、導航、遙感等為代表的衛星產業應用備受業界關注,它讓茫茫太空中的衛星技術觸手可及。
位于光明區的中集低軌衛星物聯網產業園,是聚集衛星物聯網產業鏈上下游核心創新要素的新平臺,深圳市衛星物聯網產業協會的辦公地址就位于園區內。協會會長張一平說:“協會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加快構建‘衛星+’產業生態,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助力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孵化培育創新創業。去年還編制了2021年衛星及應用產業白皮書,發布團體標準4項。”
新布局打造衛星及應用產業高地
伴隨“新基建”的深入推進,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迎來新契機,深圳也加快了衛星產業新布局。
2021年6月公布的《深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要“重點圍繞空間探測、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通信、數字空間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在實施未來產業引領計劃中,“參與國家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研制,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支持高通量衛星寬帶通信系統發展”。
同月,深圳市發改委公布《深圳市關于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提出十六條措施,構建“衛星+”創新生態,推動空天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去年12月13日,深圳市發改委啟動了衛星及應用產業重點項目征集工作。這是繼《深圳市關于支持衛星及應用產業發展的工作意見》發布后,深圳構建“衛星+”創新生態上的最新舉措。
張一平介紹,深圳市衛星物聯網產業協會已發動和協助企業完成了30多個重點項目的申報,涵蓋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
“當前商業航天產業還處于成長初期,深圳的政策支持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亞太星通常務副總裁龐立新建議,要引導本地需求端將衛星應用手段“能用盡用”,打通衛星產業供給與本地需求應用場景的交流渠道,促進航天產業和其他產業更緊密地結合,孕育新的產業生態。
- 上一篇:比亞迪2021年全年銷售數據出爐
- 下一篇:近2億顆“深圳芯”助力電網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