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記者 鄧紅麗)今年全國兩會,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人工智能+”等熱門話題高頻現身,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深圳這座“中國智造”最前沿的創新之城,在發展人工智能、未來產業等領域,被寄予更多期待。光明作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承載著“高標準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加快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載區”的戰略使命。
聚焦“一城三區”奮斗目標,光明區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充分發揮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科研平臺、研究型大學等創新要素集聚優勢,加速發展科研經濟,牽引帶動光明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時,全力塑造高科技、年輕化、低成本城市標簽,推動科技、產業、人才融合發展,打造“四宜兩可”(宜居宜業宜研宜創、可以發明可以發呆)城市。
光明生命科學園,其中布局有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構建合成生物“全鏈條”
打造科研經濟發展新范式
作為生物制造產業的核心技術,合成生物已成為新一輪產業升級的必爭領域。一直以來,深圳前瞻布局、大力培育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站在深圳看光明,作為深圳合成生物核心布局承載區,光明區將合成生物作為科研經濟先行示范產業和未來產業之首,依托大科學裝置、科研院所、人才團隊、產業基金等資源集聚的獨特優勢,通過全面推動設施平臺賦能產業發展、搭建高效成果轉化體系促進“沿途下蛋”、構建全國最優產業支持政策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等舉措,吸引企業快速集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合成生物創新發展高地。截至2024年,光明區已匯聚123家合成生物企業,總估值近400億元。
2021年,光明區出臺全國首個合成生物專項政策,四年投入4億元真金白銀,覆蓋從實驗室到產業園的全周期支持。同年,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啟動建設。這座全球最大的“生物鑄造廠”,投資超7億元,占地約3萬平方米,配備40個功能島,可獨立或協同運行。目前,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投用,面向全球產業界開放共享。
2024年7月,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簡稱“國創中心”)在光明科學城啟動建設,標志著我國生物制造領域首個國家級產業創新平臺正式落地深圳。國創中心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產業需求,聚焦生物制造“1-10”中試放大階段,探索將原有從實驗室到企業的線性轉化模式,轉變為非線性互動式模式,推動我國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
光明區合成生物產業發展過程中,最令人熟知的是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首創的“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模式。該模式打通從原始創新到推動創業發展的創新路徑,被國家發改委列入推廣深圳經驗47條。目前,創新中心已組織16批次共450家企業遴選,通過遴選企業163家,孵化出粒影生物、柏垠生物等標桿企業,吸引多家合成生物領域高技術企業入駐,相關企業估值已超百億元。
未來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澆灌滋養。深圳設立規模15億元的深圳市合成生物產業基金,落地光明區。深圳市合成生物產業基金瞄準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已投資賽陸醫療、微元合成等標桿企業;星博生輝天使基金(規模2億元)專注早期孵化,為初創企業“雪中送炭”。目前,光明區引導基金已參與出資21只子基金、總認繳規模近300億元。
當前,合成生物產業等未來產業發展其勢已成。光明區正在謀劃打造環大科學裝置產業帶,圍繞合成生物研究等大科學裝置,打造集“科學研究+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產業制造”于一體的科研經濟專業園區和產業社區,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發揮人工智能“頭雁”效應
打造大灣區智能算力超級節點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
業內專家表示,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時代,算力是關鍵生產力。
2月23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打造最好科技創新生態和人才發展環境”主題發布會透露,深圳已建和在建的智能算力規模超62E(Exaflops)。
最新出爐的光明區政府工作報告透露,2025年,光明區提出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區,將把發展人工智能放在戰略層面系統布局、主動謀劃,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聚焦算力、算法、數據、應用等關鍵環節,全面統籌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依托先進算力基礎設施加快智能算力體系構建,打造大灣區智能算力超級節點,實現可調度算力規模超16E。
“在這場破土而出的產業盛宴中,光明有著搶占先機、走上主桌的天然優勢,我們有雄厚的創新基礎、充沛的算力資源、廣闊的應用場景。”光明區委主要領導表示,應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依托“超智一體”獨特算力優勢,加快推進算力賦能、生態培育、場景開放,同時盡快推出更具吸引力、競爭力的產業政策、人才政策,匯聚更多人工智能領域所需的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為深圳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做出光明的貢獻。
作為光明科學城布局的“超級雙腦”,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和鵬城云腦Ⅲ正加快建設。2025年,鵬城云腦Ⅲ將基本建成,國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全面點亮。
同時,光明區將促進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全棧創新,組建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3個以上。打造AI for Science示范樣板。推動“AI+工業制造”,打造產業應用場景7個以上。推動“AI+城市治理”,新增城市應用場景10個以上,打造“樞紐+末端”低空起降點40個以上。推動“AI+公共服務”,建設區級智算中心。營造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良好生態,吸引集聚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100家以上,實現產值規模50億元以上。
營造“無憂”創新生態
打造創業友好型、青年發展型城區
158名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增長68%,院士團隊數量增至57個、增長111%,高層次人才超2800人……硬核數字背后,是創新創業人才選擇光明、奔赴光明的普遍共識。
帶著團隊和技術從柏林回到光明科學城創新創業的宋悠洋,就是近年來奔赴光明的一位創新人才,她說,“我們公司當年落地光明的速度非常快,幾乎是拎包入駐,大部分貴重的儀器和設備在這里都能共享,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可太友好了。光明區還出臺了全國首個針對合成生物產業的專項政策,入駐的合成生物企業,每月可獲得45元每平方米的租金補貼,還有一些研發經費的支持、人才補貼等,真正讓我們做到了科研無憂。”
人才是第一資源。今年,光明提出了更高目標,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載區,形成涵蓋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等各環節的完整人才鏈。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加快建設環中山大學人才街區,探索打造人才社區、創業者社區,優化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等方面服務。讓更多的年輕人一想到創新創業就想起光明,讓更多優秀人才向往光明、奔赴光明。
今年的光明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創業友好型、青年發展型城區,全面營造創新文化和創新氛圍,讓敢于創新、勇于創業、善于創造在光明蔚然成風、成為光明科學城鮮明特質。光明還提出——讓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在光明“事業無憂、往來無憂、安居無憂、生活無憂、申辦無憂”。
其中,針對住房保障,將“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政策擴展到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打造長圳人才社區試點,為初創型人才及團隊梯度配置零租孵化器、眾創空間。
針對生活配套,為青年人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務,打造戶外運動潮流地和藝術時尚集聚地,舉辦“AIGC藝術節”等創業集會活動,營造年輕態、文藝范、國際化創新氛圍。
- 上一篇:推動數據要素流通智能化發展 深
- 下一篇:很抱歉,沒有下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