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日,邁瑞董事長李西廷向安徽宿州捐贈百臺“急救神器”AED。
今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第7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上,各國專家為邁瑞WATO麻醉機揭幕。
人物小傳 李西廷,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低溫物理專業,現任邁瑞醫療董事長。于武漢物理研究所從事八年物理研究工作,于法國科學研究中心任三年訪問學者。1991年主持創辦邁瑞,歷任邁瑞醫療董事、總經理,邁瑞國際董事、總裁及聯席首席執行官、董事長。 在中國乃至世界,人們對華為的名字耳熟能詳;但即使在深圳,很多人也未必知道邁瑞的名字。 其實,在醫療器械領域,邁瑞的影響力堪比通訊領域的華為。和華為在全球通訊領域僅與三星、蘋果爭高下一樣,邁瑞在全球醫療器械領域只與飛利浦、GE相頡頏。 和華為一樣,邁瑞有著龐大的全球化研發、營銷和服務網絡。邁瑞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設立了39家子公司,在國內設有18家子公司、40多家分支機構。邁瑞“智造”的醫療器械及解決方案,銷售足跡遍及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近11萬家醫療機構和99%以上的三甲醫院,都在使用“邁瑞智造”。 2016年,Qmed根據標普旗下的S&P Capital IQ數據庫列出的2015年全球醫療器械百強排行中,邁瑞是50強中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高大上的企業,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西廷近日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專訪時卻說:“是‘笨功夫’成就了邁瑞。” “為客戶吃點虧不算什么” 今年6月,邁瑞的服務工程師前往非洲安哥拉,那里有一個項目由中國政府援建,他們去執行援助設備的安裝及調試工作。 經過20小時的飛機旅程,他們抵達了安哥拉首都羅安達。迎著當地清晨的曙光,還沒來得及好好看一眼這個富油國家的首都,他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往800公里外的北隆達省。因為路況不好,整整12個小時后,他們才抵達此行的目的地——援建項目中的首家醫院。 到達目的地的那一刻,問題就接踵而來。 首先是住宿問題。 因建筑方已于2016年撤場,所有臨時居住棚屋已全部拆除,離醫院最近的酒店又在幾十公里之外。經過短暫討論,他們決定,住醫院病房,以能有更多時間在醫院現場工作。 接著是用水問題。 由于當地基礎設施落后,醫院自來水還沒開通,醫院所在地又十分偏遠,生活用水是個大問題。在當地熱心人幫助下,他們在野外找到了水源,但水質渾濁。他們找來木炭、細沙、小石頭等原材料,做了個簡易過濾水裝置。 生活用水問題剛解決,用電問題又來了。 醫院沒有市電供應,無法使用手機、電腦,更無法進行設備的安裝調試。好不容易向項目方爭取到了一臺發電機,卻又面臨發電機用油問題。安哥拉像給他們開了個大大的玩笑:這個原油出口大國,汽柴油供應卻完全依賴進口,而且常常供不應求。幸虧項目方幫忙連夜在加油站排隊,他們才買到了60升汽油,這些汽油成了他們在醫院生活、工作的全部能源。然而,發電機一天只能開四五個小時。如何充分用好這四五個小時,既保證設備的安裝調試也保證手機、電腦用電,他們必須統籌考慮、精打細算。 在首家醫院設備安裝工作順利推進一周后,吃飯問題又擺在了他們面前。 安裝調試現場雖處北隆達省省會,但當地并不發達,物資稀缺。國內帶去的隨身物資已經消耗完畢,他們只能吃泡面、土豆、洋蔥等儲備糧,飲用礦泉水每人每天限量2瓶。由于燃油已不多,為保證后續儀器調試的工作用電,他們只得關了發電機,在燭光下享受每天的泡面大餐。 第20天,他們成功完成了首家醫院的設備安裝調試工作。此后,他們又對當地醫護人員進行了兩天的集中培訓。邁瑞的品牌和服務不僅得到了當地人民的交口稱贊,還得到了前去醫院視察的北隆達省衛生部長的高度肯定與感謝。目前,援建項目還在繼續,邁瑞的服務工程師們還將接受新的考驗。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李西廷這樣形容邁瑞服務工程師們在安哥拉的作為。 邁瑞服務工程師們是去安裝調試設備的,為做好這一工作,他們還得自行解決諸如用電的問題。在很多人看來,邁瑞這虧吃大了。但李西廷說:“為了客戶,吃點虧算什么呢?” 為了客戶,邁瑞對自己的要求嚴格得近乎苛刻。采訪中,記者聽到了一個有關沖咖啡的故事。當一袋咖啡粉不足以沖成一杯咖啡時,人們的普遍做法是再開一袋,用剩下的這點咖啡粉再加一點新開那袋的咖啡粉,沖成一杯。但這里會有個問題,兩袋咖啡粉有可能生產于不同日期,屬于不同的生產批次。從兩袋咖啡粉中各取一部分沖成一杯,與用同一袋里的咖啡粉沖成的咖啡,其味道難免會有差異。只不過,很少有人能感覺出這種差異來。 邁瑞在體外試劑生產過程中的物料控制環節,就會碰到類似沖咖啡的這種情況。對此,邁瑞的做法是,在第一袋“咖啡粉”快用完而不足以沖成一杯咖啡的時候,把它扔掉,重新開啟另一袋“咖啡粉”,以確保每一杯“咖啡”沖出來后味道純正。但問題是,邁瑞體外試劑產品物料控制是靠IT系統智能控制的。光為IT系統能精準控制物料這一點,邁瑞就花費了300多萬元。 邁瑞人的價值觀里,有一句話叫“客戶利益至上”。李西廷解釋說,只要有利于客戶的,邁瑞會不惜一切代價幫客戶實現,“在客戶面前,邁瑞人字典里沒有‘吃虧’二字”。 “移風易俗也是企業責任” 海口美蘭機場、深圳寶安機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虹橋機場……去年以來,安裝邁瑞“智造”的“急救神器”AED,成為這些人員密集場所的一種時尚。 AED中文名叫自動體外心臟除(去)顫儀,是一種能夠自動監測患者心律、并施以電擊使心臟恢復正常運作的醫療設備。通過使用就近的AED設備對患者實施心肺復蘇,能夠在醫護人員到達前為患者爭取搶救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它主要布置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以供公眾搶救心臟驟停患者時使用。 在歐美、日本、中國臺灣等地,AED已成為機場、學校、商場等場所的標配。目前,每10萬人AED配有量美國為400多臺,日本為200多臺,新加坡、中國臺灣為100多臺。而針對AED的操作培訓率,以上各地的人數都在20%以上,美國人更超過了50%。 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每年因心跳驟停和呼吸停止而猝死的人超過50萬例。然而,同樣是中國,每10萬人AED配有量不到1臺,而針對AED的操作培訓率則遠不到1%。 差距為何如此懸殊?這得從AED的普及所依賴的條件說起。普及AED,有賴于經濟社會的發達程度,有賴于AED配置法律的出臺,有賴于“好心人法”的配套。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達程度,AED事業尚顯超前。而且,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出臺全國統一的AED配置法律不現實,各地對出臺鼓勵見義勇為的“好心人法”的態度也參差不齊。 面對這樣一個應該由整個社會去考慮發展的事業,從2004年起,邁瑞做了三件事情:一是為中國醫療界引進AED理念,立項自主研發中國的AED產品;二是推動立法;三是不遺余力宣傳、培訓,提高全民急救意識和技能。 產品沒有標準,就會同國家科技部起草、制定標準;社會意識不足,就免費捐贈產品、免費培訓操作人員,提升社會意識;法律還沒出臺,就積極推動、親自參與政府部門起草“好心人法”……就這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前面十年基本沒回報的情況下,2013年,邁瑞首臺AED投放市場。經過幾年推廣后,目前,不僅邁瑞AED在中國市場占到了20%以上的份額,一舉改寫了由菲康、ZOLL和飛利浦等三個國際巨頭完全壟斷中國市場的歷史;而且,邁瑞還將AED產品賣到了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AED產品投放市場,很多競爭對手也加入到了搶食AED市場大餐的行列中來。突破國際巨頭千余項專利封鎖,歷經十多年的艱辛研發和市場培育,邁瑞成了同行搶食AED市場大餐的鋪路人,有人因此替邁瑞叫屈。對此,李西廷反倒覺得很欣慰。他說,AED其實是一個全國、全社會的事情,邁瑞憑借自己的實力去推動這個事情,并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研發AED產品,就AED事業具體如何落實、產品怎么維護、項目怎么運轉等問題,為行業探索出一套經驗,最終促進中國急救事業的發展,促進社會自救、呼救、他救理念的形成。 “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李西廷認為,“對于企業來說,社會責任不僅僅是做好產品、為災區捐款捐物、善待員工等那么簡單;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移風易俗、推動社會觀念轉變也是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 “創新需要下笨功夫” 世界麻醉機歷史上第一臺配備全電子流量計的中端麻醉機,引領中端麻醉機進入全電子時代,讓麻醉更精準、更可視、更高效,達至“精準麻醉、舒適護航”的新境界。 世界上最小的全功能病人監護儀,領先國際競爭對手3年以上。在搶救心臟病或者重外傷等危重病人時,救護人員可通過它在救護車上采集心跳、血壓、血氧等基礎生命體征數據,并實時傳回醫院,病人到達后就可以直接診治。以前在救護車、普通病房和ICU病房的轉診中容易出現的數據中斷,被徹底解決。 …… 這些在國際上領先的醫療器械以及前述的“急救神器”AED,都是邁瑞堅持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成果。然而,邁瑞的自主創新并不僅僅體現在產品上,還有在業界赫赫有名的智能化車間。 “智能制造”是國內近來才有的概念,但邁瑞早在7年前就邁開了智能制造的步伐,盡管那時他們并不知道那將是現在的時髦說法。2010年,邁瑞開始在深圳和南京兩地建設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智能化車間。積4年之功,在“國內完全沒有樣板可供參照”的情況下,邁瑞完成了這個被業界稱為創新范例的智能化工程。來自邁瑞的數據顯示,智能化車間既減少了生產對人的依賴,保證了產品質量,又實現了批量生產的標準化。整個體外試劑制造裝備因此提升了一個檔次,彩超產品生產成本則因此下降了約50%,故障率下降了約30%,實現的產品功能增加了30%。 對于創新,有人這樣比喻:創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創新是火,點燃希望之燈;創新是燈,照亮前進之路。還有人說,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一個人需要創新,一個民族需要創新,一個國家需要創新。創新是生命,創新才有前途。 但在李西廷的眼里,創新既沒有那么詩意,也沒有那么高大上。他說:“創新需要下笨功夫。” 李西廷舉例說:2003年,邁瑞超聲事業部成立不久,就有一款超聲產品賣到了歐洲。奇怪的是,這款產品在深圳時一切正常,但一到歐洲,一開機就不正常。為此,邁瑞投入了極大精力去解決,工程師們通宵達旦地工作,還是沒答案。經反復分析、實驗后,大家猜想,應該是兩地氣溫差別造成的。于是,工程師們穿著厚厚的軍大衣進入溫箱,模擬歐洲的低溫環境進行實驗。果然,問題就出在這里。只需對產品的某個芯片進行設定,使其不因環境而產生不確定的狀態,問題就迎刃而解。 目前,市場上的生化分析儀上都有這樣一個造型:一根針連接一根管子。然而,連很多業內人士都不知道的是,生化分析儀的這種造型由邁瑞首創于2001年,其創意竟是受了煮飯高壓鍋的啟發。 現在看來,這么簡單的造型,設計制造何其簡單。但在當時毫無標桿可資參考的情況下,這可難壞了邁瑞的研發人員。造型雖然簡單,但其中的工藝要求可一點不簡單:針和管子相連后不能漏氣,氧氣只能通過針孔進入,而且一次進氧量只能為兩三微升。其中一些關鍵工藝經反復實驗而不得要領后,邁瑞一位研發負責人在家做飯時靈機一動,便買來了幾口高壓鍋,并在里面裝上幾個傳感器,經過反復試驗、研究,生化分析儀才有了如今被普遍采用的那個造型。 李西廷說,邁瑞的歷史上,類似于穿軍大衣搞實驗、從高壓鍋受啟發的創新故事實在是太多了。他認為,企業走上自主創新之路,其實就是走上了一條最難的發展之路,創新的背后其實都是艱辛。 “我理解的創新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笨功夫,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厚積薄發的過程。”李西廷說,邁瑞自主研發的每一步,你會發現,結果都不是你設想的。邁瑞每一步創新,都是咬著牙挺過來的。在自主研發的過程中,邁瑞人要做的只是,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有一點進步。 “當然,笨功夫之外還得使巧勁。”李西廷說,邁瑞自主創新的巧勁在于建立了一個完善的創新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三部分:一是做正確的事,一次性把事情做正確。使已有的成功經驗、失敗教訓流程化、制度化、平臺化,讓公司后來人、新生產線能夠學習、借鑒,讓以前成功的經驗可以復制,而以前犯過的錯誤不再重犯,從而使創新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符合客戶需求的演變邏輯。 二是更高效更前瞻地做事情。用平臺來驅動做事,將許多共用的技術、共用的空間平臺化,用一個平臺,驅動許多類型產品的生產和研發。技術研究團隊不斷的技術攻關,則保證了那些與行業相關的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AR、VR、機器人能隨時為邁瑞所用。 三是組建行業領先的創新團隊并建立創新保障機制。邁瑞包括最初與李西廷一起創業的幾個人以及公司技術骨干,都是行業或高校的專家。為永葆創新活力,邁瑞對研發技術人員和管理者發展實行雙通道制,兩者同等重要。管理者負責公司的組織、運營,帶領團隊往前走。技術團隊負責解決技術難關,研發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創新保障方面,自成立以來,邁瑞每年都要把年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這種投入超過行業A股上市公司前十名的總體研發費用總和。 “這些都是必須實實在在、一步一個腳印去做的事情,來不得半點虛假、松懈。因此,在我看來,所謂巧勁歸根結底也是一種‘笨功夫’。”李西廷說,邁瑞時刻不忘提醒科研人員,為了創新,不要頭腦發熱,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而忘了邁瑞的使命:“成為守護人類健康的核心力量。”“普及高端科技,讓更多人分享優質生命關懷。” 企業家心語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洗禮,“中國制造”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支點”“引領全球經濟的核心力量”,令世人矚目。然而,“中國制造”仍需在“精”字上做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我們呼喚“工匠精神”,期待“中國制造”成為一種人格的力量。
- 上一篇:零的突破 “芯”創未來
- 下一篇:吳光勝:全球衛星通信領域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