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五鑫科技有限公司Mould Lao眾創空間取意于廣東粵語“模具佬”,堅持“創新驅動、智能升級、兩化融合、匠心制造、精益管理、綠色發展”戰略,在汪強先生(董事長)及聯合創始人彭濤女士的率領下,由一個單純的模具制造企業,轉型發展為由Mould Lao眾創空間、深圳市尋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匠制造(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人為企業服務有限公司等集成“信息化服務+產學研融合+工業智能制造”的創新型“共享聯合制造”模具行業的服務型制造平臺。
汪強是個70后,出生于國企職工家庭,于1997年在武漢結束了模具基礎知識學習后,來到了深圳南方模具廠,在這家中國南方最早的國有模具企業開始了他作為模具技術者的職業生涯。雖然行囊空空,但他篤信,做個造物者的人生選擇是正確的。2000年,南方模具廠改制,他面臨著下崗之后的選擇,是創業?還是繼續提升自己的技術?經過果斷的思考,他決定去向日本或歐美企業的模具技術者學習,成為真正優秀的一流模具制造人才。同年七月,進入一家日資企業,并成為模具部門的最高管理者。全面負責這家日本企業模具制造的技術和管理。在這里,一邊向日本派出的專家虛心學習模具制造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一邊自學日語。他帶領著中國技術團隊夜以繼日地工作,攻克一個一個高精度的模具難題,取得了公司及客戶的好評。他也常常會聽到日本人驕傲地告誡,“你們要努力為公司工作,在中國,沒有企業能夠做出這樣高難度的模具”,這些話從那時就刻在了心里。2005年,他放棄了這份待遇豐厚的工作,開始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他想在中國建立一個能超越日本技術的企業。
2006年,汪強接手了朋友所創立的五鑫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總經理,合伙經營、努力發展。在不到5年的時間里,五鑫科技在他的領導下已經在深圳的精密模具制造領域小有名氣。但汪強內心很清楚,他的企業制造的模具質量雖已全面超越他當年任職的日資企業中國工廠的制造水平,但是和日本本土的企業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工人很難有工匠精神,做到精益求精。
汪強想起了當年小崗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不是該打破傳統,這是不是也適用于工業企業?”他與他的合伙人討論這一大膽的設想,卻得不到支持。直到2012年合伙的朋友徹底退出了公司的投資。汪強終于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想法了。
在經過一年的準備期后,汪強和他的五鑫科技有限公司終于拉開了第一輪企業改革的序幕——走內部市場化道路。他將企業各部門組建成各個獨立的小團隊,廠房、設備等生產資料交給員工,費用共同分擔,會計、前臺等工作人員共有,他主要負責業務,管理上徹底扁平化。公司接到訂單后,由各個小團隊自行報價。
但是,在最初各團隊為了各自利益報價相對偏高,甚至超出了公司接單的價格。為了鼓勵大家,汪強欣然接受,導致2013年整體利潤同比下降300萬元,但隨后一年,內部改革的效果越來越明顯,大家的積極性大幅提高了。對待產品質量和技術的追求變成了一種自覺的行為。多勞者、技高者多得的收入分配制度成功了,企業也同時獲得了轉型的成功。
隨著內部市場改革五鑫科技在迎來了一段時期的快速發展。汪強并不滿足眼前的成績。他認為僅僅靠五鑫科技是幫助不了多少技術工人的,他有了更大膽的想法——全面開放。
2015年,五鑫邁開了第二次改革的腳步——正式吸引社會上的行業技術工人來到五鑫科技,以各種方式幫助他們創業創新。一時間很多附近企業的產業技術工人開始進入五鑫科技了。并很快發展成為多家小微企業。
2015年,我們的政府開始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汪強把自己幫助產業工人創業創新的模式也向國家申報了,并且給這個模式取名“MouldLao創客工廠”。同年獲得了廣東省眾創空間的試點單位,2016年也獲得了科技部火炬中心的國家級眾創空間的授牌。
由多家公司組成的團隊管理起來并不簡單,這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為此,汪強自主開發了企業管理全新的ERP軟件,每一個小微企業和創客在軟件中的交易都被其他小微和創客記錄,確保交易的信用。系統作為依據為大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這一做法不僅為加入的小微企業和創客提供了業務拓展和生產加工的平臺,更為廣大技術工人提供創業孵化服務。
如今汪強和他所開創的Mould Lao眾創空間作為唯一一個面向制造業創新創業的國家級眾創空間,獲得了社會各界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汪強表示今后的MouldLao會繼續在解決傳統企業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創新動力不足、工匠精神缺乏、財富分配等一系列問題上做出進一步探索,并引導中小微企業和眾多專注并發揮各自的核心優勢,產生更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