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是深圳工業總會理事單位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產40周年。40年前,當中集第一個集裝箱下線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家總投資300萬美元的小廠,會成長為世界一流的企業集團,年營業額達到1637億元,總資產1543億元,擁有24個世界冠軍產品。
中集研發建造的“藍鯨1號”,是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先后兩次用于南海可燃冰開采。
9月22日,是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產40周年。40年前,當中集第一個集裝箱下線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家總投資300萬美元的小廠,會成長為世界一流的企業集團,年營業額達到1637億元,總資產1543億元,擁有24個世界冠軍產品。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中外合資企業,中集先行先試,摸著石頭過河,經歷了瀕臨破產、行業寒冬和劇烈的時代變遷,遭遇了金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市場的阻擊,一直百折不撓,勇立潮頭。
在中集投產40周年之際,深圳特區報記者來到該集團總部進行深度采訪。南頭半島最南端,滄海變桑田,中集總部大樓巍然矗立在40年前的誕生地。
產業報國
為中國制造贏得世界尊重
中集是伴隨改革開放和經濟特區的建立而誕生的。1979年1月,深圳蛇口工業區宣告成立。隨后,轟動全國的蛇口開山炮,為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奏響華美的樂章。中集總部大樓,就位于開山第一炮炸響的地方。
蛇口工業區成立之初,在袁庚領導下引進外資創辦了14家工業企業,希望中國能有一批真正擁有自主品牌的現代工業企業。在這些企業中,中集被袁庚列在第一位,作為“國字號”項目向中央匯報。這也是深圳第一家“中”字頭的“國字號”中外合資企業。
中集從1980年1月簽訂合資協議到1981年1月破土動工,與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幾乎同步。如果說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那么中集可謂是試驗田最早的種子之一。中集的誕生,承載著中國改革開放先行者追趕世界、發展工業、強國富民的希望和夢想。
先行者難免遭遇預想不到的各種困難。中西管理文化的差異,剛從計劃經濟走出來的人們對市場的陌生,長期生活在短缺經濟中的人們對質量的忽視……日益劇烈的矛盾沖突讓企業焦頭爛額,國際航運業恰好又進入低谷,對集裝箱的需求驟減。
1986年,內外交困讓才投產4年的中集走到了破產邊緣。生死存亡時刻,實業報國的使命感,讓中集人不愿走向破產清算。時任公司副總經理李啟元、生產技術部經理麥伯良等骨干,主動向董事會請纓:保留公司,自主經營。
隨后,外方退出管理層,中方接手管理,八成員工解散,中集只剩下59人。沒有任何業務,一切從零開始。
生與死的考驗,激發了中集人的主人翁精神。沒有了對外方的依賴,他們自己走進市場,帶著背水一戰的拼勁,一家家敲開客戶的門,什么活都接,拼死拼活加班,終于讓企業扭虧為盈,并迎來了行業的復蘇。
多年后,袁庚為中集這段向死而生的特殊歲月寫下“自強不息”四個大字。正是這樣堅忍不拔的精神,支撐中集闖過后面每一個險灘,變得更加強大。實業報國,自強不息,敢闖敢試,開風氣之先,是中集最初的底色。
為了拿到更多訂單,中集1987年開始開拓國際市場。經歷了初出國門國外海關官員的傲慢、國外客戶的不信任、技不如人的知恥而后勇,中集主動發起了與國際一流企業的質量比拼,并多次獲勝,在國際市場的摸爬滾打中逐漸擁有了超一流的產品質量、最先進的管理體系和強烈的市場意識。
中集成功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可,陸續與英國GEM、美國TRITON、日本郵船、法國達飛、丹麥馬士基等船運公司達成合作,通過每一筆訂單的按時交付,逐漸建立起了在國際市場的品牌聲譽。中集成為最早向西方輸出產品、并達到全球主流客戶最高要求的中國企業之一。
1996年,中集成為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制造商,2001年成為全球唯一生產全品類、擁有100%知識產權的集裝箱企業,成為集裝箱行業真正的全球第一。
“你要對這個行業未來的發展做出貢獻,做一個廣受人們認可和尊重的領導者,這才叫真正的第一。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東西證明中國人,證明我們是可以做世界某一些行業的真正領導者的。”中集集團董事長兼CEO麥伯良說,“客戶從不相信你到認同你、尊重你、追隨你,是一件非常困難、也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讓世界認可中國產品,再讓世界尊重中國企業,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40年來,中集一直保持戰略定力,堅守制造業,同時進行相關多元化和行業深耕,不斷向相關產業和高端產業鏈延伸,從規模化、高效率工業制造流程的設計打造,從信息化、智能化生產的轉型升級,從產業鏈的完善融通和采購供應的國產化等維度,不斷助推中國工業體系升級和完善,為中國工業現代化和中國產品登上世界舞臺作出貢獻。
今天,中集已發展成為全球化、多元化的跨國企業集團,帶動國內5萬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展,推動產業鏈不斷國產化。中集從行業世界冠軍穩步向世界級企業、高質量的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業邁進,成為深圳制造企業的杰出代表。
中集這樣的先行企業,在國際市場一步步艱難開拓,幾番生死沉浮,絕境求生,才能一路走到今天。這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的縮影,是中國制造業崛起背后的篳路藍縷、九死不悔。正是一批像中集這樣的企業艱苦卓絕的奮斗,讓中國的開放從適應國際慣例、國際游戲規則為主,轉向開始參與國際規則、行業標準的制定,讓中國在很多領域從追趕者成為并跑者甚至領跑者。
前瞻布局
不斷引領行業發展
1992年,當新任中集總經理的麥伯良在干部會議上暢談世界第一的目標時,中集還只是一個小廠,集裝箱產量僅為世界總產量的2%。只用了短短4年時間,中集的集裝箱產量就占到世界總產量的20%,成了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制造商。這樣的發展速度,得益于麥伯良對世界經濟和行業趨勢的洞察,前瞻布局,實現了一系列戰略并購。
20世紀80年代,第三次全球化浪潮興起,遠距離運輸變得司空見慣。中國制造業同步崛起,中國企業與全球生產網絡的聯系日益緊密,帶來了巨大的貨運需求。“我意識到集裝箱必須往中國轉移,我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定下沿海布局的戰略。然后通過股份制改組上市籌集資金,讓中集一步一步向著世界第一穩步前行。”麥伯良說,憑借多年經驗和商業嗅覺,他很早就意識到,中集需要在中國主要港口都有生產基地。
在新會、大連、南通等港口所在地,利用在國際市場練就的遠超國內競爭對手的核心能力和手握的大量訂單,中集創造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并購奇跡,并用上市募集的資金為并購后的工廠進行產能升級,迅速實現了國內沿海布局戰略。
在江門新會,中集耗資不到500萬美元,收購了新會大利80%股份,派駐管理人員,注入中集的制造技術、管理經驗和供應鏈資源,將大利納入中集生產體系,生產國際訂單產品,大利迅速扭虧為盈,面目煥然一新,很快躍升行業前列。中集把手中40%的股份轉手賣了600萬美元,實現“負成本并購”。同一個工廠,因為中集接手一年后的經營和管理,價值實現了飛躍。
在中集40年的發展歷程中,強大的并購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讓中集每進入一個行業,都能很快整合行業資源,從追趕者成為領導者。
2001年,制造業的國際供應鏈中心開始從日本向中國轉移。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并保持至今。如果說國際集裝箱產業向中國轉移的契機,讓中集有機會通過并購從一家小廠跨越到行業的世界冠軍,那么21世紀中國制造業的大發展,給中集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繼續發展集裝箱板塊的同時,中集開始拓展車輛運輸、能源化工裝備等相關領域,實現多元化發展,通過海外并購,進行新一輪企業規模的迅速擴張。
擁有100多年歷史的齊格勒是德國消防車第一品牌,在德國銷量多年居首,但致命之處是成本高企,連年虧損。中集收購齊格勒后研究發現,產自德國的消防車主材鋁合金板,在生產成本中占據大頭。中集在國內很快找到了同等品質的替代產品,成本大幅下降。同時,利用自身全球化優勢,讓這款只銷德國的產品,從此銷往全球。
在其他并購中,當國內沒有同等品質的可替代產品時,中集會聯合國內企業共同研發,在多個領域推動了國內技術進步和產業鏈核心產品的國產化。
在全球完成的30多起較大規模并購,讓中集整合了全球資源,通過“全球營運、地方智慧”策略,實現了市場和生產、研發的全球化布局。各業務板塊規模不斷發展,一個業務板塊有幾十家成員企業。除了最早的集裝箱板塊外,車輛板塊、能源化工裝備板塊、空港板塊等,中集都已是行業領導者,并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方面不斷開拓。
當歐美企業家為了更高利潤將制造業遷出,在那些老工業區留下荒涼的鐵銹地帶和大批失業工人時,中集在當地收購的企業,解決了很多工人的就業。今天的中集,與120多個國家做生意,在30多個國家有投資,在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企業和生產基地,海外員工達6000多名。
4000多名工程師組成的全球化研發團隊和完善的研發體系,創造出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標準和科技成果,讓中集將多個行業的國際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卓越的企業,往往是在時代大潮中應運而生,與時代同頻共振、共同發展。麥伯良說:“一個企業的發展,要有一個好的平臺。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就是一個很好很大的平臺,這里能夠培育出好的企業。這里的人都有創新意識,敢闖敢沖;又有夢想,敢想敢干。深圳的氛圍鼓勵和支持你去這樣做。這真的太重要了。”
中集從誕生到一路壯大,幾乎踏準了時代的每一個重大節點。依托經濟特區的區位優勢及開放的政策環境,伴隨國際產業轉移和中國制造業崛起,中集從一個小廠,成長為擁有8大板塊的跨國企業集團,從最初將產品銷往全球,到逐步建立起以中國優勢為依托的全球化營運體系,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樣板。
正是一批中集這樣的中國制造企業,讓中國制造實現了國際價值產業鏈的提升,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永立潮頭
始終走在創新前列
40年來,中集一直走在時代前端,它不斷探索新的領域,進軍高端市場。
冷箱的誕生,讓中集從以工業品運輸為主,轉向可以運輸生活品。繼而,中集冷鏈迅速發展起來,既有代表冷鏈最高端的醫藥冷鏈,又通過移動冷庫產品解決了冷鏈“最前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問題,不停開發新的產品線和新的應用場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海洋工程裝備屬于高端裝備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脊梁,是一國綜合實力的體現。然而,進軍海工領域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提及海工業務,麥伯良這樣說道:“海洋強國是國家戰略,國內現在做海工裝備的企業屈指可數,征服深海更是沒有幾家可以做到。中集就是要承擔起制造強國的重任,國家有需求,行業有短板,中集有優勢,我們就干。”中集研發建造的“藍鯨1號”,是全球最先進的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先后兩次用于南海可燃冰開采,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2018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集來福士公司視察,了解企業走自主創新發展之路、開展高端海工裝備自主設計研發制造的情況,對中集海工寄予深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極大激發了中集人的斗志和干勁。幾年來,中集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到公司戰略和經營管理的各項工作,并在2021年實現經營業績的重大突破。
當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涌來,作為傳統工業企業的中集,保持了它一貫的勇立潮頭的特質,不斷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一般而言,過往越成功的企業,慣性越強大,發生變革時的調整就會越困難。那么,過去如此輝煌、具有傳統工業思維的中集,是如何迅速融入智能時代的?
中集人有一個特點,他們在工作中業務導向的風格極其強烈,這讓他們習慣通過不斷學習來更好滿足客戶需求,所以總能通過需求引導,觸摸到時代的脈搏。這樣誕生出來的工業智能化,是真正的智能制造,而不是簡單的“互聯網+”。
2014年,中集開始在半掛車、集裝箱、能化裝備等制造領域加速智能制造轉型升級,謀求建立“高端制造”方式,并作為行業領導者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燈塔工廠、龍騰計劃、夢六計劃陸續推出。
2017年,中集利用5G、云計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進一步推動中集的數字化轉型及智能制造升級。
經過不斷推進智能產品與服務的研究、開發,截至目前,中集應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疊加中集產品優勢,已先后成功研發并投產智能罐箱、無人駕駛登機橋、智慧立體停車庫等智能產品,通過先進的智能化裝備及服務,幫助客戶持續提升全球物流、能源運輸的效率和效益。
另一方面,中集推出了“雙創”活動,建立骨干員工持股機制,形成個人與組織利益捆綁,通過內部創業,充分調動起年輕人創業創新的熱情和激情。在中集式“雙創”機制下,先后涌現出中集載具、中集物聯、中集新材、中集同創等一批創新企業。這些小企業,創業內容都是從中集主業延伸出來的,但它們誕生出了完全不同于傳統工業企業的新思維和新商業模式。
中集載具是其中代表之一,因為產品的智能化和運營的數字化,它被定義為科技公司,更名為中集運載科技。現代物流對載具的需求,已不僅僅是個性化和多樣化,而是要提供數據支持和后臺管理。比如快遞公司,希望每一個載具,每一個位置、動作都能通過傳感器和智能互聯記錄下來,能監控物流,能經過大數據分析挖掘出客戶需求和運營的不足。
智能互聯是未來的工業形態,它對商業模式和開發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這也是中集運載科技這類公司未來無限的發展空間。
中集雙創中誕生的這些企業,未來有可能成長為大公司,成為中集新的增長點,讓中集永遠保持活力,基業長青。這是中集可持續發展的生動縮影,也是助力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實用創新。
中集和它所在的城市深圳一樣,都因改革而生,因創新而強,以先行先試為己任,一直走在時代前端。“敢闖敢試、開放包容、務實尚法、追求卓越”,這十六字的“新時代深圳精神”,也是中集的生動寫照。“希望有一天,中集能成為深圳本土世界一流企業的代言人之一。”麥伯良說。
機制創新
讓共同事業基業長青
中集在創立伊始,就構建了現代企業制度。袁庚精心設計了兩股均衡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后來雖經過兩次大股東變更,但基本制度框架沒有變,反而一直在鞏固和優化。多年來,中集兩大股東和管理層形成了多方權力制衡的董事會決策機制,大股東無意直接干預企業,而是致力于股東會、董事會及管理層的分權、分責、制衡的制度建設,使中集形成了簡明高效的經營管理機制,既保障了董事會的科學決策,也為管理層營造了施展才華的最大空間。
中集均衡的股權結構、現代化的公司治理、市場化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和薪酬機制、完善的監督機制,在30多年后,成為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樣本之一。
制度確立之后,人是決定性因素。每一家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靈魂人物,一路帶領企業走上巔峰。中集迎來了麥伯良。
年輕時候的麥伯良就已開始顯露優秀企業家的潛質。他大學就讀機械專業,學生時代就有實業報國的夢想。作為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畢業生,麥伯良有很多就業選擇,但他一次次敲開學校辦公室的門,表達自己的就業意向,終于被分配到深圳招商局蛇口工業區,被派駐剛剛成立的中集。
到改革開放的前沿,到制造企業,是麥伯良實現夢想的第一步。他學習能力強,又不畏艱險,幾天不眠不休,解決了大家束手無策的技術難題。他極具親和力,不僅在工程師中很有號召力,也很受一線工人的愛戴。1986年,年僅27歲的麥伯良成為中集最年輕的副總經理。
1992年,33歲的麥伯良被任命為總經理,這讓他面臨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擇。麥伯良是招商局外派干部,月薪1萬元,接受中集總經理的任命,就必須放棄招商局外派干部職務,只能拿400元月薪。麥伯良選擇了中集。“我已經計劃好了,要帶領中集做集裝箱世界第一,不是為了錢,我要完成這個夢想。”真正的企業家,都是為夢想而生,賦予企業使命和愿景。
中集投產40年,麥伯良在中集工作了40年,當了30年總裁。在漫長的總裁生涯中,他面臨過無數次重大的抉擇,每一次,他的選擇都無比篤定,一直堅守實業報國的夢想,帶領中集邁向世界一流企業,不改初衷。
有人說,沒有麥伯良就沒有現在的中集。
他有遠見、有擔當、有溫度,不斷創新管理機制,讓中集人為了共同事業而奮斗;他看到了集裝箱產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前瞻實施沿海布局戰略;他抓住全球供應鏈向中國轉移的契機,推動中集多元發展、全球布局,成為跨國企業集團;他把握住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歷史機遇,通過“全球營運、地方智慧”策略,建立起以中國優勢為依托的全球化營運體系,讓中集在多個行業掌握國際話語權。
當中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強國轉變時,麥伯良帶領中集人又全面啟動了“升級行動”,這是中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升級行動”中的分層管理和建立5S管理體系,賦予業務板塊更多的自主空間,讓各大業務板塊更加專業化面對客戶和市場,激發板塊自主經營的活力。“升級行動”中的領導力計劃,為各板塊培養了一批領軍人才,他們已走上中集各重要業務板塊的管理崗位,成為板塊的帶頭人。
好的企業制度和富有企業家精神的職業經理人團隊有機結合,是中集40年高速發展的決定性要素。“升級行動”希望把這樣的決定性要素輸送給各個板塊,讓每個業務板塊未來都有可能再造出一個中集,每個板塊都有一個“小麥伯良”。
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曾說,美國經濟能持續繁榮,是因為誕生了企業家群體。在中國制造業崛起的過程中,同樣誕生了一批像麥伯良這樣的優秀企業家。他們正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企業家群體不可或缺,制造業發展和強大至關重要。今天的中集,已然站在40周年的新起點,繼續開拓奮進,行穩致遠,力保共同事業基業長青,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深圳這片熱土、在世界舞臺,書寫更加精彩的中國故事。
- 上一篇:力勁集團聯合鴻圖科技發布全球最
- 下一篇:洲明獲評工信部“碳中和承諾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