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頒獎。16家企業、14個項目獲得中國工業大獎,12家企業、21個項目獲得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14家企業、16個項目獲得中國工業大獎提名獎。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表示,這些獲獎企業和項目在自主創新、高端引領、兩化融合、強基固本、產業鏈協同、高質量供給以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責任擔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和創新成果,特別是在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等方面有所突破,未來還應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繼續爭當工業先鋒。
新型工業化標桿
中國工業大獎是2004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歷屆獲獎企業和項目都代表了當時我國工業發展的最高水平。
16年來,中國工業大獎的獲獎企業和項目不僅是我國工業發展過程中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走向國際的代表,也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標桿,在引領行業企業發展方面起著優秀示范作用,反映了我國工業發展的一些變化。
在我國由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道路上,一方面更加重視補短板,緊扣工業強基,夯實產業基礎。不少工業大獎的獲獎企業和項目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等基礎能力建設上都有較大創新和突破。比如,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有限公司的“高鐵列車高可靠性齒輪傳動系統研發及產業化”項目,實現了高鐵列車齒輪傳動系統的全面自主研制,替代進口產品,占據了世界高鐵技術的制高點。
另一方面則是鍛長板,緊扣創新驅動,助推轉型升級。工業大獎獲獎企業普遍都在科技創新、推進成果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努力創造國際領先水平。同時,致力于加快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瞄準關鍵工序數字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實現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比如,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的超薄觸控玻璃,用在電信產品的顯示屏上,實現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1毫米至0.12毫米全系列產品的連續穩定生產,刷新世界紀錄,引領中國玻璃邁向產業高端。
不僅如此,獲獎企業還率先探索和實踐,不斷提煉中國工業文化的精髓。比如,以“引領航天、追求卓越”為使命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生命禁區”羅布泊建設120萬噸硫酸鉀的國投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等,肩負強國使命,倡導責任擔當,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突顯創新引領
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結合新形勢、新發展、新理念開展了評審工作,獲獎企業和項目立足新發展階段,在轉型升級、質量品牌、綠色發展、環境友好、開放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經驗和做法,更加突出創新引領、兩化融合、強基固本、高質量供給以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責任擔當等。
在創新引領方面,獲獎企業和項目高度重視技術研發投入,擁有一批自主創新成果。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飛船系列、中航集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殲—20、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四研究所高性能雷達核心模塊項目及江南造船“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等。
在兩化深度融合方面,獲獎企業和項目堅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強化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如國家電網公司和海爾集團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等。
在固鏈、補鏈、強鏈能力方面,獲獎企業和項目往往處于產業鏈關鍵節點位置,帶動力、輻射力強,對產業鏈協同創新、解決重點領域“卡脖子”問題有突出貢獻,如中鐵工程裝備集團、太鋼集團“手撕鋼”項目等。
在高質量供給水平方面,獲獎企業和項目積極適應經濟結構和消費升級趨勢,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開發新品種、新業態,邁向產業鏈高端,創建名品牌,拓展國內外市場,如格力電器和好孩子集團等。
許多獲獎企業和項目還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責任擔當,在保障防疫、抗疫物資供應以及藥品、疫苗、醫療器械研發研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如中國生物、中材國際、山東黃金、科大訊飛等。
提升工業大獎效能
“中國工業大獎要置于疫后工業復興和經濟振興之中,進一步發揮作用。”李毅中說。
今年以來,工業在戰勝疫情、經濟復蘇中作用顯著。實踐證明,我國國民經濟仍要靠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
“今年的疫情重創了經濟需求和供給側,當前需求正在緩慢恢復。工業大獎獲獎企業不僅要以身作則,還要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復蘇。”李毅中分析說,制造業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充分了解掌握疫后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當前,民眾消費更加謹慎,更注重性價比以及綠色、健康、安全等。制造業要在物美價廉、品種質量上下功夫,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產工貿相結合等新模式,創造消費拉動消費。
要抓緊時間窗口補短板、強弱項,增強自主可控能力,保障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李毅中認為,獲獎企業和項目更要關注行業瓶頸和“卡脖子”環節,涉及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行業共性技術攻關的產品和技術應納入大獎評價范疇。同時,工業大獎還要高度關注采取各種措施及時填補空缺、保障產業鏈穩定的優秀范例,納入評價范疇。
當前,我國正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李毅中表示,獲獎企業要在新格局中發揮領頭作用,帶動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還要發揮平臺作用,如將自身數字化轉型經驗提升為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為社會尤其是中小企業服務。同時,進一步尋求國際合作伙伴,促進資本、技術合作,生產更多優質產品支持出口貿易。
值得注意的是,專精特新“小巨人”具有靈活的市場機制、高效的創新能力以及經營的活力和動力,在專業化、精細加工、行業特色方面特別是在新技術創新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李毅中說,未來還將繼續推進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工作,動員更多企業參與到工業大獎評選活動中來。(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記者:黃鑫)
- 上一篇: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在京隆
- 下一篇:創新引領、強鏈補鏈——從第七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