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廣東、上海、河南等地搶抓機遇,聚焦生物藥、化學藥、醫療器械等優勢領域以及合成生物、腦科學等未來領域,力促生物醫藥產業拓展空間、釋放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技術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產業重點布局領域,必須通過健全政策和治理體系,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總體規模快速增長,創新藥物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截至2023年,我國累計實現169個國產創新藥和250個國產創新醫療器械產品上市,僅2023年,共批準上市35個國產創新藥和47個國產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在研新藥數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企業研發實力不斷提升,頭部企業迅速壯大,誕生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標志性拳頭產品。例如,有的專精特新企業開發的抗肝癌新藥,顯示出治療晚期肝癌的產品優勢;有的國有企業近年來大幅加大研發投入,在生物制品、化學制藥、現代中藥和大健康板塊等領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體現出在生物醫藥領域強大的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
近年來,國家層面共出臺了多份涉及生物醫藥行業支持和規范的政策文件,提供了明確的產業發展方向和支持框架。目前,已有十多個省(市)發布規范性文件,以引導、促進地區內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例如,廣東省通過簡化部分港澳已上市傳統外用中成藥進口注冊審批流程,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推動臨床成果轉化作為醫療機構績效評價的重要依據,促進了臨床資源更好地為研發和產業發展服務,同時通過設立專項資金進行研發補貼,對產業基礎研究投入和產業“補鏈”“強鏈”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不容忽視的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原料供應進口依賴程度較高,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成果轉化效率不高;高層次人才和創新成果與一些發達國家存在不小的差距;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自主知識產權相對匱乏;產業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制度供給和政策監管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等等。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競爭力提升和高質量發展。針對此,應堅持問題導向,持續釋放政策紅利,從新藥研發、產業鏈的完整協同、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等多個層面入手,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原始創新能力,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業政策層面,應增強政策工具的有效與平衡使用。強化基礎研究投入與平臺建設,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鏈和創新鏈。聚焦基礎學科,加大對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支持力度,鼓勵跨學科交叉研究。利用先進技術提升審評效率與準確性,建立快速優先審評審批機制,提升我國審評審批國際化水平。加快創新藥上市周期,增強醫藥創新產品應用推廣。完善產業配套設施建設,促進技術共享與市場開拓,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化發展,形成全產業鏈緊密協作、資源高效配置的產業生態。
經營主體層面,要增強研究主體自主創新能力,深化產學研融合。聚焦關鍵技術攻關,積極培養高端人才。加強對新試劑、新技術、新儀器和新裝備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突破。建立企業與高校緊密合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遵循國際通行質量標準和規范,強化對原材料采購、生產過程控制、產品檢驗等環節的管理,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可靠,不斷提升企業和行業品牌形象。
消費者層面,要提高消費者對生物醫藥產品認知度和信任度。普及生物醫藥基本知識、研發過程、治療原理以及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幫助消費者樹立科學認知和理性消費觀念,增強公眾對國產生物醫藥產品的信心。通過政策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和個人購買健康保險,提高消費者對生物醫藥產品的支付能力。
- 上一篇:國內首次實施沉陷區浮床水稻在皖
- 下一篇:介入式腦機接口技術獲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