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午,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第四屆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沈陽召開。本屆大會圍繞“車路協同 新質賦能”這一主題,深入探討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最新技術、市場趨勢和發展前景,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并推動車路云一體化中國方案的實踐,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健康發展。
“以車路云一體化為主要方向的智能網聯汽車,承擔著培育新質生產力、加速塑造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大使命。”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蘇波在上述大會上表示,為推動其發展,要加強技術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市場應用、加強國際合作。
發展路徑逐步清晰
所謂車路云一體化,是指在單車智能自動駕駛基礎上,借助C-V2X(蜂窩車聯網)和4G/5G通信技術,將“人—車—路—云”交通要素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車與路、云、人等全方位協同配合。
目前,考慮到成本和實施難度,國內外自動駕駛企業和整車企業大多采用的是單車智能技術路線,即“聰明的車”。而車路云一體化可以理解為“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強大的云”。當汽車行駛在路上時,路側基礎設施獲取的實時感知信息將被傳送至云端,再由云端協同車輛進行分析、決策和控制,提升車輛的感知能力自動駕駛的級別和維度。在多區域聯通的情形下,利用數據增強區域內的交通態勢感知能力,將成為構建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
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研發副總裁米樂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寶馬正在中國推進車輛、道路及相關系統的智能一體化,形成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生態系統。隨著通信技術從3G向5G及更高等級的躍遷,寶馬正努力確保用戶能夠順暢地享受技術升級帶來的功能提升。
“盡管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推進過程中仍面臨一些挑戰,比如許多城市在投入巨大資源后,未能形成有效的商業閉環。”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認為,作為跨界復雜系統,車路云一體化需進行系統總體設計,明確架構、方法論和流程規范。
具體應用層面,基礎設施與應用開發需分開,以云控基礎平臺為核心,實現分層解耦合跨域應用。利用中國在多模通信技術上的優勢,構建低時延、高可靠的通信網絡,突破現有瓶頸。同時,盡早制定國際接軌的標準,并在國際空白領域率先推出標準,推動技術體系的全球推廣。
為實現上述目標,李克強提煉出了八個可商業化的應用場景,包括智慧公交、智慧環衛,公路物流、智能乘用車企業、數據增值服務、城市物流、智能充放電、智慧礦山。
商業化閉環之外,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表示,數據也是車路云一體化可持續的重要驅動因素。“車路云能夠使數據進一步匯聚,讓數據變成資產,讓數據得到分級、分類地挖掘和運營,這是車路云一體化實現商業回報的關鍵。”張永偉表示。
談及政策和標準制定,張永偉認為,車路云一體化落地和廣域應用的重要保障,既需要國家部委制定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圍繞著車路云眾多的場景,比如公交場景、市政場景、高等級車輛上路的場景,由地方來推進政策、標準和法規的創新。綜上,一個城市跑通車路云這條路,制度創新等方面的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在新質產業領域行穩致遠。
正迎來快速發展期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車路云產業鏈分布廣泛,根據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等聯合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規模建設與應用參考指南》,車路云建設內容集中包括車載終端、路側基礎設施、云控平臺三大部分。
進入2024年,車路云行業相關項目落地顯著加速。繼5月31日北京市99.4億元的車路云一體化項目招標后,福州、鄂爾多斯、常州等地陸續跟進。7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交通運輸部五部門聯合發布了20個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車路云大規模建設序幕已然拉開,行業正迎來快速發展期。
華鑫證券研報稱,目前車端安裝主要取決于消費者需求和車企供應,而政府主導建設的為路側與云端設備,重點測算這部分市場空間,車路云城市智慧路端基礎設施的市場規模約為4047億元,高速公路智慧路側規模在中性估計下達1327億元,云端的市場空間為295.81億元。此次大會上,沈陽市政府宣布中國聯通(沈陽)車輛智能網聯研究院正式落地,將成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重要平臺。
“商業閉環和數據應用對于車路云推廣至關重要,探索合理的商業閉環是成功的關鍵。”聯通智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然懋提出,要對數據要素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尤其是如何整合路側、車側和基礎產業的數據鏈。
張然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高質量的規模數據集是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支撐,這些數據來自先進、智能化的城市傳感體系。通信運營商需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推動數字技術創新,以支持車路云一體化及未來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
- 上一篇:我國“西電東送”加速綠色轉型
- 下一篇:電動汽車變身“充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