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疫情之下,深圳金融業保持源頭活水,為實體經濟帶來充足的滴灌效應。7月28日,記者從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獲悉,上半年深圳金融業實現增加值2052.18億元,同比增長9.1%;占全市GDP的16.2%;實現稅收(不含海關代征和證券交易印花稅)771.7億元,占全市總稅收的24.1%,繼續穩居各行業首位。
上半年金融業各項指標“飄紅”
“與各行業受到疫情沖擊影響的情況不同,深圳各領域主要金融指標保持正增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說,截至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94萬億元,同比增長17.4%;人民幣貸款余額6.18萬億元,增長17.1%。上半年,全市證券交易額20.93萬億元,同比增長24.65%;保險市場累計實現保費收入788億元,同比增長2.44%,表現出逐月回暖的態勢。
A股上市公司數量實現新突破。6月末,全市A股上市公司數量達310家,超過上海(308家),僅次于北京(357家)躍居全國第二;A股上市公司總市值7.59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總數連續14年排在國內大中城市第一位。
“疫情之下,能否為實體經濟提供穩定的金融服務,是一大考驗。數據顯示,我市金融產業扶持實體經濟的能力持續增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分析,6月末,全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3萬億元,同比增長25.1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9.4個百分點。上半年,轄區上市公司通過境內股票市場融資521億元,通過交易所債券市場融資2994億元,合計3515億元;轄內保險業累計提供各類風險保障252萬億元,為實體經濟保駕護航。
金融滴灌實體經濟見成效
各項主要金融指標均保持正增長,深圳金融業是如何一枝獨秀的?
善抓機遇,為金融業發展奪得先聲。記者了解到“雙區”機遇對加快推進我市金融改革開放創新至關重要。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落地實施,已有26家企業IPO項目過會,其中4家企業已獲得證監會同意注冊。我市已落地三單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積極推動知識產權與金融資源深度融合。綠色金融發展取得較好成效,2020年1月聯合香港、澳門、廣州發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聯盟秘書處落戶深圳;率先探索綠色金融地方立法,《深圳經濟特區綠色金融條例》正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深入貫徹國家四部委《關于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按照既定行動方案,分類有序推動各項任務落地。
在今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金融抗疫獨樹一幟,促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勝利”。我市認真落實國家部委有關金融支持政策,督促銀行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不抽貸斷貸壓貸。出臺“惠企16條”政策,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中小微企業進行貸款貼息,按實際支付利息的50%給予總額最高100萬元的補貼。
用足用好央行專項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截至6月底,我市84家重點企業獲得優惠利率貸款合計44.7億元;地方法人銀行累計發放符合支小再貸款要求的小微貸款65余億元,平均利率4.14%;轄區金融機構辦理企業復工復產再貼現業務近4000筆,合計125.7億元。
4月14日,我市在全國率先啟動“金融方舟”項目,組織銀證保各類金融機構協同作戰,創新開展金融支持企業抗疫專項行動,目前已舉辦8場政策宣講會暨銀企對接會,服務中小企業2.5萬家,累計放款超過1500億元。此外,充分發揮國有融資性擔保機構作用,通過減免擔保費等系列措施,為更多企業提供臨時性周轉資金和中長期增信支持。
金融業嚴守風險底線
金融業發展,快的同時更要穩,我市嚴守風險底線,全力以赴維護安全穩定的金融秩序。
市地方金融監管局探索從源頭上加強金融風險防范的有效路徑,率先啟動“深圳市居民金融素養提升工程”,在福田區、南山區共六個街道啟動試點,宣傳我市金融行業服務社會民生的舉措規劃,著力構建政社聯動、貼近民生的金融風險防范長效機制,切實守護好居民“錢袋子”。
我市還扎實推進重點領域風險防控,按照市網貸風險應對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部署,有效使用投票表決系統、失信懲戒三級公示、接入央行征信、保障第三方支付和銀行存管等措施,加快網貸機構良性退出,著力提高清償率。會同駐深監管部門做好股票質押、債券違約、私募基金等領域風險防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 上一篇:深圳CPI同比漲幅連續5個月回落
- 下一篇:GDP增速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