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密度全國城市第一;構建525平方公里“20+20”產業空間,推進戰新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立千億級產業引導基金、百億級天使母基金和20億元的科技創新種子基金;“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第二位……
深圳是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如何進一步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對此,深圳市委科創委辦公室主任、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表示,深圳將推動重點產業集群市區融合、產業鏈融合,發揮市科技研發資金撬動作用,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水平,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增量居全國第一
企業既是創新的主體,也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持續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利于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從1到100”的產業落地,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密度位居全國城市第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96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9家,總數分別達1025家、95家,增量均居全國第一、總量均居全國第二。
“深圳要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張林表示,下一步,要扎實做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研發創新和應用工作,建立企業研發準備金制度,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20家以上,深度參與“廣東強芯”、核心軟件攻關等重大專項。
2085.78億元,企業研發投入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深圳堅持長期主義,鼓勵各類創新主體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1億元、增速18.9%,占GDP比重達6.46%,研發投入總量、強度居全國城市“雙第二”;深圳企業研發投入總量2085.78億元,占比93.3%、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一。
加大研發投入有助于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張林表示,深圳將持續支持中小微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全社會研發投入保持兩位數增長,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保持在95%左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70%以上。
科技公共服務平臺作為創新體系的關鍵要素之一,被視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底座。提升公共平臺支撐能級,也成為深圳科技創新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張林介紹,深圳將推動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深圳綜合平臺產出高水平自研科研器件,新增20個以上概念驗證中心和中小試基地,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模式,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貸投補”聯動支持。
強化基礎研究,實施150個“深研”規劃基礎研究項目
基礎研究是科研的總開關,深圳把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擺在整個科技工作的更加重要的位置。
如何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張林表示,深圳將完善光明科學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投融資及建設運營管理方案。完善鵬城實驗室央地協同建設管理和聯合攻關模式,推進生物、材料等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深化與世界知名高校、中國科學院、央國企等開展合作,實施150個“深研”規劃基礎研究項目。推動深圳國家大學科技園“事業、園區、學科、運營”四規合一,用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鵬城匯”,全年挖掘有轉化價值的科技成果超過5000項。
統籌推進重點區域建設。深圳將高水平建設河套、前海、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重大平臺,實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科技創新規劃,新引進高水平科研機構、頂尖企業研發中心20個以上,支持光明實驗室建設大灣區昇騰算力應用研究院,以X9高校院所聯盟為主體高水平舉辦2025西麗湖論壇,市區聯動高標準推進石巖-百旺、竹子林-安托山、大鏟灣等重點片區建設。
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深圳要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打造持續進化的創新生態系統。
張林表示,深圳將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全球影響力。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建立面向全球全國的科技計劃體系,吸引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資源。加強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科技合作,探索設立聯合基金,推動建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支持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鼓勵海內外機構在深圳設立研究院、產業化基地和研發中心。深入踐行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積極參與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領域國際規則制定。以GOCO(政府所有但由承包人管理使用的模式)的方式高標準、高質量舉辦第27屆高交會。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在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中作基地、作平臺、作通道、作樞紐,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硬核力”、產業體系“競爭力”。
- 上一篇:2024年民營企業在我國外貿領域創
- 下一篇:很抱歉,沒有下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