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品牌的第一要義
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質量、培育品牌”的理念凝聚著企業、產業的共識,質量品牌已經成為國人熱議的話題,因為品牌不僅是產品、產業的標識,更是營銷價值的載體。
知名品牌具有質量可靠性、技術引領性、品種適應性、服務優良性、文化相容性等特質,其中質量是第一要義。質量是品牌培育的起點,伴隨品牌成長全過程;質量是品牌感知的載體,消費者認識品牌的途徑是依附在產品、服務之上的質量;質量是品牌價值的體現,因為質量溢價是品牌經濟運作的依托。質量與品牌成為緊密聯系的共同體,作為品牌的第一要義,質量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因素。
提高供給質量、培育知名品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內核
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而全面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深入理解中央決策,可以從三個方面對供給質量及品牌發展狀況進行分析:
一是質量整體水平不高,影響著知名品牌的成長。多年來,中國出口產品遭歐美通報召回產品批次的占比高居榜首,其中2016年度占美國通報召回產品批次總數的54.60%,占歐盟通報召回產品批次總數的52.30%,約40%的出口企業受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出口貿易直接損失達933.8億美元。導致這種狀況有多方面原因,但質量水平不高是首要因素。
二是質量結構不優,導致品牌結構的巨大差距。從質量結構分析,我國產業結構仍以價格主導型產業為主,我國與德國相關質量數據表明,在產業發展的質量定位和質量狀況存在著巨大差距,導致品牌影響力相距甚遠。從品牌結構分析,中國遠落后于其他金磚國家,如果單獨核算制造業品牌,這種差距更加明顯,以每萬億美元制造業增加值擁有世界品牌500強數量占比來看,中國僅為2.80個。
三是質量效益不佳,制約著品牌強國建設進程。質量溢價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各項數據表明中國出口越多,以環境污染、資源過量消耗為表現的負效應也越多。質量效益不高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乃至經濟發展的短板,直接關系到質量強國、制造強國、品牌強國的發展進程。因此,提高供給質量、培育知名品牌,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內核和主攻方向,又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奮斗目標。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加快中國質量品牌崛起的進程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品牌引領、創新質量”的主題,就優化品牌培育、成長的生態環境提出以下探索性思考:
一是確定質量效益型發展的目標,實現品牌引領。構建質量與效益相統一、品牌與價值相銜接的指標體系,使企業、行業、政府、社會從科學的指標體系中強化質量提升的自覺,明確質量升級的路徑,注入質量發展和品牌培育的可持續動力。市場競爭的目的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唯有質量效益和品牌價值引領的指標才能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讓制造業質量升級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創立國家質量基礎建設的新優勢,支撐品牌引領。應加快布局、統籌規劃、整體推進。首先在國家層面。創新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整體建設機制,實現信息集成、技術集成、服務集成、制度集成,形成國家質量基礎建設的“中國方案”。其次在產業層面。圍繞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創建一批國家質量基礎應用示范基地,支撐質量引領型企業和產業獲得國際競爭新優勢。其三在地方層面。緊貼市場需求、圍繞特色經濟發展,打造一批業務協同、服務高效的質量技術基礎服務平臺,支撐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提質增效升級。從國家、產業到地方的NQI整體建設,將從質量基礎層面支撐品牌引領發展的格局。深圳市作為國家質量基礎應用示范試點城市,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
三是實施質量升級重大工程,促進品牌引領。以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裝備及熱點消費品為切入點,實施優質制造工程,借此加快解決重點領域的質量可靠性、一致性、安全性、適用性等問題,打造一批重點領域的知名品牌。同時,以創建競爭優勢、優化發展環境為目標,實施一批促進質量升級的綜合性工程。
四是創新質量升級制度政策體系,保障品牌引領。以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為動力,營造有利于質量創新、品牌引領的生態環境,激發企業主觀能動性。現階段,需要在法治建設、財稅扶持、人才培養等方面率先突破。
- 上一篇:《經濟日報》:首屆“深圳國際品牌
- 下一篇:姚承綱: 品牌是企業 最可持續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