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工信部正式啟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以來,“小巨人”企業數量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具象指標”,也被視為區域“創新力”的體現。
本月初,工信部完成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公示,共有3012家企業上榜,因審核流程更為嚴格,本批“小巨人”企業數量較此前幾批有所下降。
(圖源: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后覃耀萱)
從區域分布來看,第六批“小巨人”企業中,長三角城市占比最高。據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后覃耀萱統計,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1364家位于長三角地區,占比達到45%,珠三角地區有543家,占比18%;省份上,江蘇、廣東(含深圳)、浙江占據前三,分別為711家、561家和400家。
市一級,深圳是本批“小巨人”企業獲批數量最多的城市,共有298家,占全國總數近10%,占廣東省總數的50%以上。
(該數據由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后覃耀萱整理)
目前,深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數已達到1040家,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
據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披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布在制造業中各個需要“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的關鍵細分領域,在產業鏈強鏈穩鏈固鏈中發揮重要作用。
這與深圳發展“20+8”產業集群的重點行業和發展目的不謀而合,深圳多區出現“小巨人”企業集聚或加速增長現象,但各區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上也表現出較大差距。
霸榜珠三角 深圳“提前”破千
根據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數據,自2019年工信部正式啟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以來,深圳已有742家中小企業入選前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疊加此次第六批的298家,深圳截至目前共有104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據了解,2021年深圳曾出臺《“專精特新”企業服務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小巨人”企業達到600家以上,目前來看,深圳已提前超額完成目標。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近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單發現,從第四批到第六批,深圳獲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數量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這與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整體增速放緩有關,全國范圍內,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較第四批共減少了1316家。
雖然單批次數量有所下降,但深圳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全國總體數量中的占比呈現增長態勢,已從第四批的占比6.38%增長至第六批占比近10%。
(整理:南方財經全媒體)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深圳位列全國第一,但華南地區在這場企業創新力競逐中卻并不占優勢。
深圳大學專精特新企業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占比53%;其中,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區域占比達45%。其次是華南地區,占比20%;其中,珠三角地區占比達18%。再次是華北地區,占比12%;這體現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培育存在地域間的發展不均衡。
(該數據由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后覃耀萱整理)
據覃耀萱統計,前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前20強城市中,大灣區城市占三席,為深圳、廣州、東莞,分別位列第2、第8和第15。長三角城市則有上海、蘇州、杭州、寧波、無錫、南京、合肥、常州、嘉興9座城市上榜。暫列第二梯隊城市首位的蘇州,上榜企業數為607家,遠超除深圳外的珠三角其他城市。
(該數據由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后覃耀萱整理)
折射制造業創新能力
深圳大學專精特新企業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顯示,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數量最多,占比 47%,其次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占比 33.39%。從股權融資來看,超過三成企業接受過創投機構投資,投資次數在10起以上的企業共有40家。
從細分行業來看,第六批 3012 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集中在專用設備、汽車零部件、半導體等當前國家鼓勵發展的行業。其中,131 家為 A 股上市公司。從行業(申萬二級)來看,專用設備 15 家,汽車零部件 15 家,半導體、通用設備、電網設備各 8 家。
深圳為何能在“小巨人”評選中頻頻霸榜且占比不斷提升?“小巨人”企業的特點和深圳的產業結構給出了答案。
根據工信部發布的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申請書,工信部主要從專、精、特、新等幾個方面對企業進行評審。具體包括:經濟效益和經營情況,包括企業的收入、利潤、融資計劃、研發人員占比等;專業化,即企業所在的細分市場和主營業務占比;精細化,主要考察企業的數字化管理情況;特色化,即企業主導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占有率等;創新能力,包括企業的研發機構建設情況、研發費用、研發人員數量、知識產權數等;產業鏈配套,考察企業是否在產業鏈關鍵領域“補短板”“填空白”等。
由此可以看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更青睞長期專注并深耕產業鏈某一關鍵環節或精細領域、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且有一定的國內、國際市場份額的中小企業。
這與深圳培育產業發展的特點不謀而合。目前,深圳瞄準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了對創新能力要求較高的“20+8”產業集群體系。產業集群化發展一方面對單一領域的產業鏈、供應鏈高效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助于發揮龍頭企業對中小企業的引領作用和打造產業競爭優勢。2024年,深圳福田5G信息技術應用產業集群、南山新能源應用產業集群、寶安低空無人機產業集群等9個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入選廣東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新增數量全省第一。
另外,深圳本身就是一座有著創新基因的城市,并且重視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為1880.49億元,增長11.8%,占GDP比重提升至5.81%,其中深圳企業的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高達94.9%。此外,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十年間增長了5.2倍,已超過2.4萬家。
深圳多區成為“小巨人”聚集潛力股
如果將目光聚焦深圳各區之間的差別,在第六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南山區以77家上榜企業數量成為深圳各區冠軍,寶安區以69家位列第二,兩區占深圳總量的49%,接近其他9區總和。
(整理:南方財經全媒體)
深圳各區之所以在“小巨人”企業數量上表現出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各區經濟結構與專精特新“小巨人”行業分布的適配度不同。
(圖源: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后覃耀萱)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發現,在行業分布上,深圳第六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延續了此前的特點:集中分布在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通用設備制造為代表的制造業以及以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領域。
“小巨人”企業重點集中的行業正是南山區和寶安區的重點發展產業。2023年,寶安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為19.5%,超過深圳全市8.8%的增速,戰新產業占GDP比重的49.8%;其中,新材料產業增長34.6%,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呈現增長態勢。另外,2023年寶安區在現代服務業領域也有出色表現,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增長34.6%,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速達88.4%。
南山區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達4738.01億元,占全區GDP的55.3%,占到深圳全市戰新產業增加值的三成以上。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南山的傳統優勢產業,涌現出邁瑞、騰訊、大疆、中興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并在大企業的帶動下發展出專業領域產業集群,其中南山智能終端芯片設計、智能生物識別產業集群獲評廣東省2023年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另外,據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后覃耀萱統計,與第五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公示結果相比,坪山區、光明區企業在第六批評選中表現出后發優勢,增長率保持在25%以上,其中坪山區的增長率為36.36%,光明區的增長率為26.92%。
這與兩區的經濟表現密切相關。2023年,坪山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65.6%,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9.4%,較全市平均值高出3.6%,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超過98%。光明區則有著較為堅實的科研支撐,2023年,光明科學城規劃布局的24個重大科技創新載體中有20個在建和運營,94名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院士團隊達27個,這為光明區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專精特新企業提供了后備力量。
- 上一篇:兩部門:今年將支持1000家重點“小
- 下一篇:很抱歉,沒有下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