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換擋減速”
7月15日,兩名顧客在上海一超市內購買商品。
當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6%。
備受矚目的中國經濟半年報15日“出爐”。國家統計局發布初步核算數據,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4800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6%。
數據表明,今年第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速為7.5%,低于上季度的7.7%,也低于去年同期的7.6%。增速的適度回落,是中國經濟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結果,也是調結構所必需的。
經濟增速連續放緩
受國際金融危機、國內宏觀調控等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繼2007年經濟增速達到11.9%的相對高點后,2008年至2012年我國經濟增速分別為9.6%、9.2%、10.3%、9.3%、7.8%。
尤其是2011年后,經濟增速連續回落。今年一季度為7.7%,不僅低于去年同期8.1%,也低于去年四季度的7.9%。
近期宏觀經濟的重要先行指標PMI(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不斷回落,逼近榮枯分界線,6月份進出口數據不佳,看空、唱空中國經濟的聲音更加明顯。一些機構和部分企業認為經濟增長速度會不斷下滑,有的甚至擔心經濟增速很快會下降到5%~6%。
在實體經濟增速下滑的同時,虛擬金融領域也出現了沖擊波——“影子銀行”風險點已現、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飆升、滬深股市連續下跌……
主要指標仍處于合理區間
此前,除了去年四季度經濟增速反彈之外,從前年一季度到去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七個季度增速回落。持續的回落引發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心。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增速回落幅度很小,主要指標仍處在年度預期的合理區間。”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經濟已連續五個季度運行在7.4%至7.9%的區間,就業也基本平穩。
對于經濟增速回落帶來的擔憂甚至恐慌,北京大學副校長、經濟學家劉偉認為,對中國這么大的國家而言,目前7%至8%之間的增速并不低,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能夠實現這樣的增速不容易,不應過于擔憂。
事實上,“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年均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為7%,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全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為7.5%,上半年增速仍在預期的合理空間。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表示,中國經濟增長出現“換擋減速”,由前34年的超高速增長模式轉型為中速增長模式。
知名經濟學家、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濟過熱,現在是調整時期的自然放緩。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好事,是告別過熱增長,對大多數企業是好消息,特別是中小企業,怕的是大起大落。
經濟半年報出爐之后,A股一轉此前多日下跌趨勢。當日早盤,上證綜指較前一交易日收盤漲1.46%,深證成指漲2.37%。
下行趨勢何時終結
展望未來幾個季度,國內外主流機構認為中國經濟將溫和復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張立群認為,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重大的轉型階段,既不能過于悲觀,也不應該過于樂觀,實際經濟增長率可以穩定在7.5%左右。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發布研究報告稱,國際經濟形勢的改善和國內強勁的基礎設施投資等因素將支撐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個季度溫和復蘇。他認為三大因素將支撐經濟復蘇:持續強勁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穩定的民間房地產投資;下半年全球經濟形勢改善;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信貸增長的滯后影響。
德意志銀行將我國經濟全年的GDP增長預測從7.9%下調至7.6%。
中金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表示,中國經濟在未來兩三年內會進入一個調整期。今年三、四季度增速預計為7.4%和7.1%。
專家分析
經濟增長“下限”在哪里
專家認為,今年中國經濟仍將增長7.5%左右,“硬著陸”風險不大
【新華社上海7月15日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上表示,宏觀調控要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這表明:我國政府不會坐視短期經濟大幅下滑。
我國經濟增長的“下限”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如果從年度預期目標看,這個數字是7.5%左右。如果從“十二五”規劃來看,這個數字是7%。如果按“2020年GDP比2010年翻番”的要求,考慮到2011年和2012年經濟分別增長9.3%和7.8%,后八年只要平均增長接近7%即可。
無論是上述哪一數字,相比以往的“保八”,中國經濟的騰挪空間都明顯加大了。各類市場機構雖然下調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但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今年中國經濟仍將增長7.5%左右,“硬著陸”風險不大。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指出,現在不少企業認為經濟增速會不斷下滑,有的甚至認為很快會下降到6%,所以缺乏信心,有錢也不投資。因此,“不讓增長滑出下限”是十分重要的“預期管理”手段,這些提振信心的信號還需要不斷重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張立群說,從政府表態看,底線就是穩增長。“我認為底線是7%”。現在沒有低于這個底線,政策大調整不太可能。
國家信息中心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認為,“下限論”是一種“底線思維”:對經濟下行容忍度提高,但不能低于潛在增長率,主動調結構但不能危及經濟穩定。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表示,中國經濟急劇下滑的可能性比較小,就業和社會穩定是容忍經濟放緩到什么程度的重要考量,不會允許短期內的加速下滑。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絕非經濟失速的風險,而是對既有增長模式的過度依賴。”張茉楠說。她認為當前應容忍經濟增速一定的回落,推進中長期的改革和結構調整。
機構點評
三大國際機構看中國經濟增速
中國經濟已到轉型關鍵期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7.6%后,記者第一時間連線采訪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三大國際機構相關專家。
經濟增長7.6%意味著什么?
“美國經濟今年預計增長1.7%,歐元區平均是負增長,日本可能達到2%,俄羅斯增幅預計2%……”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奧利維耶·布朗夏爾看來,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速無疑是全球經濟一大亮點。
“7.6%的經濟增速符合預期。”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對記者說,雖然今年一、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再現連續放緩跡象,但下滑幅度均為0.2個百分點。“變化不是太大,仍屬溫和平穩的增長。”
環顧全球,世界經濟仍低速增長,且呈現“三速”增長格局:中國引領新興市場國家繼續保持“最快增長軍團”優勢,美國經濟正穩步復蘇,絕大多數歐洲國家仍在困難中掙扎。
應避免追求短期經濟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投資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引擎,對GDP的貢獻率達到53.9%。
布朗夏爾說,大量投資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但很多投資來自于影子銀行。這使得中國宏觀調控決策者面臨兩難選擇:如果繼續維持高位投資,則會加劇產能過剩和信貸風險;但如果收緊信貸控制投資,則會導致經濟增速下滑。
“中國應更多關注投資質量,避免追求短期經濟增長做表面文章。”莊健說。
莊健指出,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現階段發展也離不開投資的支撐,但投資的結構和質量很重要。
“如果沒有充分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繼續加大投資只會使產能過剩問題更加嚴峻,也會進一步加劇地方債務和信貸風險。”他說。
對此,布朗夏爾認為,雖然中國經濟仍存在風險,但對宏觀調控決策者來說,仍然有足夠的政策調控空間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
中國經濟需要放慢腳步
“中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目前已到了需要慢下來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莊健指出,當前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正在變化,中國亟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而普遍共識就是要放慢增速,在兼顧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視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世界銀行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吳卓瑾說,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點上。過去30年中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未來20年中國能否繼續保持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取決于中國當前如何通過改革進入一個高收入、基于服務業和知識密集型的發展階段。
新聞背景
回溯15年來中國經濟增速
三次回落至7%平臺
回溯歷史,1998年以來的15年里,中國經濟增速有三次回落至7%平臺,其中1999年上半年的增速同樣為7.6%。
第一次增速回落至7%平臺是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經濟增速從1997年的8.8%,落至1998年的7.8%,進一步回落至1999年的7.1%。經過宏觀調控的努力,經濟增速2000年回到8.0%。
第二次增速回落至7%平臺是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剛剛爆發時的猛烈沖擊,措手不及的中國經濟增速從2008年三季度的9.0%猛落到四季度的6.8%、2009年一季度的6.2%、二季度的7.9%。隨后在大力度的政策刺激下,經濟持續拉升。
第三次增速回落至7%平臺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仍在持續、外需持續低迷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原先的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加上支撐條件發生變化、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增速從2010年一季度11.9%的階段性峰值開始回調,到2012年二季度增速再度回落到7%平臺,為7.6%,此后至今連續5個季度運行在7.4%至7.9%之間,期間略有反彈,但總體趨勢是小幅下行。(新華社)
企業感受
當前經濟有三大關鍵詞
產能過剩,結構調整,苦練內功,對這些耳熟能詳的經濟形勢關鍵詞,作為國民經濟一線的單元和細胞,一些企業講述了自己的感受。
產能過剩
今年以來,我國鋼鐵、水泥、建材、造船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已是行業之“殤”。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粗鋼增長7.4%,鋼材增長10.2%,水泥增長9.7%,平板玻璃增長10.8%,十種有色金屬增長10.0%,焦炭增長7.4%。有企業指出,原材料產量依舊高企,市場已容納不了這么大的生產能力,產品價格和利潤處在近年來最低水平。
結構調整
對產能過剩行業而言,結構調整關乎行業生死存亡。對產業布局、區域發展來說,結構調整同樣是“重中之重”。“結構調整是永恒的話題。盡管當前有一定的陣痛,必須堅定不移地走這條路。”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說。
苦練內功
統計顯示,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9%,比5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1至2月份這一數據為9.9%。這充分說明工業企業面臨的下行壓力。中國建投投資研究院研究員張志前表示,企業要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挖掘創新潛力,苦練內功,才能獲得長足發展。(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