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南山區全面推進科學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國際化海濱城區,經濟社會實現了“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其經驗和做法值得學習和借鑒。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之際,本報今推出“來自南山區實踐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系列報道,敬請垂注。
龍年歲尾,南山區上上下下正全力做好兩件大事:一是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思考如何把“好”字放在第一位,以自主創新作為加快轉型升級的核心推動力,打造“南山質量”;二是對今年工作再部署,查“漏”補“缺”發力沖刺,為“五位一體”全力建設宜居宜業南山的目標交出精彩答卷。南山,正在向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先行區奮力奔跑。
與此同時,一串剛剛發布的“南山數據”令人振奮:
今年1-10月,南山實現GDP2288.55億、提前超額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
有專家評價指出:近年來,南山區加快推進“深圳質量”戰略部署,圍繞科學發展“主題”,抓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線”,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國際化海濱城區,成為深圳實踐“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的精彩縮影。
南山發展軌跡:又好、又快、又穩
南山經濟發展究竟好不好、快不快、穩不穩?分析南山產業體系特點和主要經濟數據“表象”,我們可以找到衡量南山經濟有質量的穩定增長的“標尺”。
在全國、全省和全市空間坐標系里比較,南山在縱橫軸的點位都非常突出。以2011年為例,南山實現GDP2300億元,經濟規模總量位居全市第二。從全省來看,與21個地級以上市相比,南山位居第5位。從全國來看,與排名前100名的城市相比,南山位居50多位,與廈門相當,高于12個省會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南山區在約占全市10%的土地上創造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GDP總量。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GDP10.7億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3倍。
從發展速度上看,從2006年到2011年5年間,南山GDP年均遞13%。今年前三季度,南山經濟增速8.3%,高出全市8%的水平、全省7.4%和全國7.8%的增速。與去年相比,今年南山GDP增長速度由第一季度的6.1%、上半年的8.3%、前三季的9.5%,提高至現在9.7%,呈現"前低后高、穩步回升"的正向曲線圖。
從時、空坐標系來看,南山經濟質量呈現“兩升兩降”同樣突出:單位土地產出GDP和稅收同步提升,萬元GDP能耗和水耗雙雙下降。其中,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GDP由2006年的7.6億元提升至2011年的12.8億元,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5億元)。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了13.1%和23.4%。今年1-10月,南山延續這一態勢:每平方公里GDP12.36億元、實現稅收2.14億元,萬元GDP電耗、水耗分別同比下降10.8%和5.5%。經濟實現質量與效益互動協調。
發展經濟學有一個基本理論,經濟發展是一個宏大系統,體現在經濟結構上就是優化。從產業上看,2005年南山第二、三產業比重為70.10:29.87;到金融危機的2008年,這一比重變為62.9∶37.0。今年,全區二、三產業的比重優化為61.56∶38.42,三產對全區經濟增長貢獻率比去年提高10.7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5%。
從南山主體稅種來看,最能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今年1-10月分別增長了18.6%和19.2%。
今年南山的經濟結構,還呈現“四個高出”可喜態勢——1至10月份,南山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高出GDP增速2.6倍的速度增長;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640億元,增長10.5%,占全市28%,高出工業產值增速2.6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3.38億元,增長16.3%,高出全市平均水平;一般貿易出口占出口總額的60%,是全市平均水平的兩倍,尤其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達88.8億美元,占出口額的52.9%,高新技術附加值產品出口增速超過40%。
投資方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6.25億元,增長7.5%,帶動性強的高水平大項目頻頻發力,如馬家龍創新大廈、創意大廈、茶光工業區、南科大安置區等,涵蓋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城市更新、保障民生等領域。
這些表明內需市場和消費能力的正向變化,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的不斷優化,南山經濟“體質”正變得越來越強健,好、快、穩成為南山“有質量穩定增長”的突出特點。
發展戰略創新搶占先機
分析南山經濟有質量穩定增長的原因,首先要從經濟發展戰略著眼。
蛇口微波山下,“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十二個字的標語牌,經歷風雨堅挺地立在街邊。與其距離不足1000米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醒目地矗立在南海大道與工業三路交會外。
南山,作為改革開放第一聲炮響的所在地,這兩個體現創新精神的時代強音、助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的口號,一直在這片土地上激蕩。
戰略經濟學理論認為,好的發展戰略,可以讓企業、地區、國家獲得持續發展動力,在競爭中獲得領先優勢。
2005年前后,正值全國上下房地產等產業方興未艾之時,深圳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和諧深圳、效益深圳”的發展理念。
南山按照這一要求,率先在發展模式上創新,未雨綢繆地大膽提出調整經濟結構,建設“和諧南山、效益南山、創新南山”的發展思路。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就是不過分倚重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不單純依賴對土地、原料、能源等要求較高的工業經濟單元驅動模式,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重點實施“兩輪兩翼”和“三點一線一中心”發展戰略,打造“產業結構最優化城區”。
“兩輪”即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物流業作為南山經濟發展的兩大基礎產業,有如“車之兩輪”;“兩翼”以商貿旅游和大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如“鳥之兩翼”。“三點”是指后海金融商務區、前海物流園區、海上世界國際商務區。“一線”就是在濱海大道沿線規劃建設深圳濱海總部經濟帶。“一中心”就是把南油工業區改造為商業旺區。
思路正確,效益凸顯。2007年底,海岸城、保利廣場等眾多一流的超大購物中心在南山文化中心區相繼開業。
2008年金融危機,南山提出以進一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世界先進城市為標桿,持續推進產業結構最優化、創新型城區建設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并出臺20多項創新措施,沉著應對。
這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的深圳,南山經濟一枝獨秀:2008年全年本地生產總值1680.31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48.3%。這年底,深圳灣商圈正式成為繼華強北、東門之后的深圳“第三商圈”。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端服務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南山發展模式的“創新”,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去年,在世界經濟充滿動蕩、國內經濟充滿挑戰的大格局下,深圳決策層明確提出,要把速度、效益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深圳“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深圳質量”成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的“指針”。
這年底舉行的南山區第六次黨代會上,南山區委書記李小甘提出,未來五年,南山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打造發展質量為重點,舉自主創新大旗,樹國際城市標桿,向自主創新要發展動力,向產業升級要發展效益,向城市更新要發展空間,全力建設“三區一高地”,把南山打造成創新的搖籃、創造的基地、創業的樂園,建設為宜居宜業的國際化海濱城區。
這年,南山經濟實現兩個“跨越”和四個“翻番”:本地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雙雙突破千億元大關,比2006年年均分別遞增了13%和9.8%,第三產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轄區稅收等指標翻番。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多年來,善于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中見微知著、準確研判,善于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看清規律、把握先機,不斷增強在新形勢下駕馭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南山和歌起舞,始終踩著時代的鼓點,在一心一意謀發展上鏗鏘前行!
制度創新成為南山經濟持續推動力
在經濟總量基數較大情況下如何穩定增長、在土地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有質量地增長,這是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世界性難題。
南山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用向自主創新要持續動力的發展思路,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一面“鏡子”。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弗農等人在區域經濟發展梯度理論中提出,區域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處于不同的階梯上,區域經濟的盛衰主要取決于它的產業結構優劣,高梯度區域要采取創新型經濟發展戰略。
毫無疑問,正處在高梯度區域的南山,自覺或不自覺地走上創新型經濟發展之路。
上月剛結束的第十四屆高交會,南山區向與會中外嘉賓重點推介了《南山區核心技術突破計劃》。這項計劃透露出南山全力建設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先行區的雄心壯志:對首批包括新型藥物制劑技術等13個戰略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24個項目核心技術進行重點資助,今年安排3750萬元。今后還將逐年、逐批實施一系列項目。
近年來,南山區出臺了《南山區建設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先行區的實施意見》“1+6”文件。目前,南山已全面構建科技創新園區、科技創新、科技投融資體系和科技創新服務等四大體系,摸索出一條以制度創新引領科技創新的新路子。
創新,在古拉丁語中,它有三層含義:更新,創造新的東西,改變。南山區委書記李小甘認為,在南山區三大社會經濟要素中,自主創新是“核”。南山起步靠創新,發展還是靠創新,“創新”是南山這塊沃土產生的時代精神的邏輯起點。
早鶯爭暖樹。制度創新使南山成為創新搖籃、創造基地、創業樂園。至去年,南山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32家,占全市的37.9%;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026.6億元,占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的25.7%。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南山經濟第一增長點。
目前,南山上市企業有103家,在全國主要城市排名中與北京市并列第三位,成為中國上市企業最多的城區,和中國著名“硅谷”北京海淀區媲美;擁有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的數量,均占全市總量的60%以上。今年,全市新增的50個重點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中,南山占有一半。
從2006年到2011年的5年間,南山區組建生物醫藥、智能交通等14個產學研聯盟。建成集成電路設計、大學城創業園、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28個科技創新園和文化產業園。今后五年,南山每年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例超過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專利,是衡量一個企業、地區、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主要標志。今年前三季度,南山專利授權量為9825件,其中發明專利4177件,占全市的41.8%,繼續穩居全市之首。“十一五”期間,全區國內專利申請量合計64963件,年平均增速34.28%。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南山,在發展模式上率先創新,用制度創新構建以自主創新為先導的產業發展體系,使發展模式成為科學發展的現實樣板。這些生動的數據和事實,詮釋了“創新”的真正內涵。
南山,正在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先行區路上發力奮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