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號上午,由教育部《中國服務經濟發展報告》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服務經濟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中國服務經濟發展報告2012》發布。會上,公布了“中國城市服務經濟指數·2012”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分別位列前三甲。
“中國城市服務經濟指數·2012”對中國大陸35個城市的服務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總體排名。從中發現,各城市間的服務經濟發展水平存在相當大差距。其中,排名前兩位的北京、深圳與排名最后一位的南寧市,絕對值分別相差2.49和2.38。不僅如此,服務業發展水平較高的北京、深圳、上海、廣州與其他31個城市相比,得分差異相當顯著。
對此,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執行院長陳憲教授分析,東部地區服務經濟的發展水平遠遠領先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尤其是北京、深圳、上海、廣州這四大城市,不但具有工業化進程較快、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較高等優勢,還分別處于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這三大區域的核心位置,因此,在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的過程中,都具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功能。這完全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即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首先形成于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然后擴散到服務資源豐富的大中城市,最后波及到小城鎮和廣大農村。
此外,一份“長三角22城市服務經濟指數·2012”排名也在會上發布。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上海、杭州和南京。專家分析,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增長核心,其產業結構優勢十分明顯。在服務業發展上,生產性服務業、創意產業發展顯著,同時在物流、金融和創建科技服務平臺上都領先一步。江蘇10個城市作為北翼,其服務業主要以向制造業兩端延伸和中間分離為突破口,以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為重中之重,拓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領域。浙江9個城市作為南翼,建立“高增值、強輻射、廣就業”的服務體系,著力推進服務業市場化,提升商貿物流、金融保險、旅游會展、文化和房地產等優勢服務業。安徽省則主動對接長三角的區域發展規劃,并在泛長三角區域的發展框架下,從自身實際出發,理清發展思路,將融入重點和接軌方向鎖定在交通、信息、金融、旅游、生態建設等方面,盡快與長三角地區實現無縫對接,并在促進泛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發揮作用。
專家建議,長三角地區的協調發展需要多管齊下,如放松行業規制,優化內部結構,加快城市化進程等。可以先組織上海、蘇錫常、杭寧嘉等經濟實力較為接近、地域臨近、經濟聯系密切的城市展開合作,待時機成熟,成員城市逐步擴大,形成外層、邊緣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