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我們公司剛剛起步,只有一兩個小展位,如今公司一躍成為行業世界領軍企業之一,今年展位達150平米,將有全球首創的方案亮相。”雅圖公司張亦敏是高交會資深見證人,昨日,她同記者談起15年來的變化,如數家珍。
像雅圖一樣,從“小微”變身“巨頭”,這些年來,高交會上總是周而復始地上演著這些激動人心的故事。故事本身各有不同,但指向卻很明確——在企業創業初期,高交會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被更多人認識的機會、交流成長的空間。無論來自天南海北,也無論遭遇同行或對手,作為故事的主角,他們對于高交會這個平臺,總是心存感恩。
“我記得第一屆高交會是1999年,雅圖事業剛剛起步,一年也就賣出幾千臺投影儀,借助高交會這一品牌展示的舞臺,公司充分宣傳了自身的技術優勢,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如今我們一年已經有50萬臺的銷售規模。成為國產品牌中行業銷售量第一的民族企業。”張亦敏介紹說,每年都會在高交會上收獲一大批海內外客戶,如今公司業務已經擴展到128個國家和地區。
展會不僅是參展商和采購商國際交流與融合的舞臺,也是技術之間相互比較和學習的平臺。和雅圖一樣,航盛電子也是從第一屆高交會開始做大做強。
該公司總裁楊洪認為,高交會不僅提升了企業的品牌,更開拓了企業的視野,從成功的大企業身上汲取了經驗。他回憶說,15年前,公司只有一個小展臺,旁邊就是華為和康佳。
“當時看著這些大企業,想著哪天也能有獨立的大展位多好啊。”他的這個夢想很快就實現了。2003年,航盛在高交會上已有獨立展位,而最近幾年,航盛在一號館的展位已超過100平方米。僅僅十余載,航盛公司從最早的來料加工、總資產不過200多萬元,到如今可自主研發,成為總資產超幾十億元的行業龍頭企業。
雅圖、航盛等早已被深圳企業視為樣板。據統計,十幾年來,高交會參展企業累計達數萬家,企業與企業之間、研發機構與企業之間在高交會上達成的合作不計其數,眾多創新項目成功轉化為大企業、新產業。生物醫藥、互聯網、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一批國家級重點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項目,均實現了產業化。
非山寨、比創新,高交會凝聚的是一批具有企業精神的創業者,對國內外專業人士的吸引力也在逐年加強。據組委會今年透露,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組團來深參加高交會已成為“主流旋律”,而一批小企業借助這一優勢平臺,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在此過程中,他們還收獲了自身的成長,從“新枝嫩芽”成長為受人仰視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