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深圳的靈魂,也是深圳質量的強大動力。新年來臨之際,記者從市科技創新部門獲悉,深圳2013年創新能力數據再創新高,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其中,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從3.81%提高到4%,這一數字已超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只有以色列和韓國超過4%。
研發投入強度全球領先
“4%”的背后,是深企對科研投入強勁動力。這也意味著,深圳研發投入強度提前達到“十二五”規劃目標,正在接近全球最高水平。
2013年,華為成為我國首個躋身全球研發支出50強企業。1月15日,華為發布消息,其2013研發投入高達約330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高于全年利潤。
“保持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對于企業轉型、發展質量提升至關重要。”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鐘堅在接受深圳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 深圳有100多家企業在同行業排名第一,這些企業研發創新實力都比較強,類似華為這樣的企業發展動能強勁,依靠的就是其持續創新能力。
政府財政的積極引導也是企業強化研發投入的重要因素。據測算,財政研發投入約可帶動企業4~5倍的配套投入,對科技園區等基礎設施或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財政投入,更會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數十倍的跟投。
據了解,深圳不僅在全國率先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規劃和配套政策,同時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連續7年集中180億元專項資金,在產學研、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產業化等方面給予支持。
為了鼓勵和引導中小微企業開展研發工作,去年6月, 深圳取消了企業申報科技研發資金限制門檻;年底,又正式出臺“科技研發資金投入方式改革方案”,投入40億元專項貸款,中小微企無需抵押就可申請貸款用于科技研發。
新興產業成經濟增長主引擎
根據最新數據,深圳201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1.63萬億元,增長19.8%,對經濟貢獻率超過50%。記者查閱2010年數字發現,當年六大產業總規模為8091億元,即三年翻了一番。
人們不禁要問,深圳市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大企業”,如何實現了戰略性新興產業超常規發展?
從后發追趕到引領創新,從“新秀”超多維的故事中或能一探究竟。2012年,經過6年潛心研發,超多維裸眼3D技術拿下2012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以300多項專利完成全球專利布局,如今國際產業巨頭不斷前來尋求專利授權,實現了數千萬美元產值。
當下,越來越多“超多維”正匯聚深圳,在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政府服務不斷創新的生態體系下壯大,并在核心技術領域邁出了一大步。2013年,深圳市在多項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全年重大技術攻關項目達66項。
不懈努力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繼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等10個獎項之后,又有9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科技大獎。
去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突破1萬件,占全國上升至48.1%。國際專利申請量全國十連冠。最難得的是,去年全市獲國家專利金獎4項,創歷年之最,金獎獲獎數占全國總數的20%。
創新載體今年將超千家
去年,深圳在源頭創新上布局速度明顯加快,全年創新載體數量大幅飆升,達到955家,而今年將超過1000家。
創新載體是包括基礎研發、產品創新、產業孵化、創新服務、產業發展等城市創新體系中基礎支撐條件的總稱。據悉,深圳過去五年新建700多家國家、省市級的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數量,超過此前28年建設的數量總和。
企業自建的國家實驗室、各區引進的重點創新平臺如雨后春筍,令新興產業有了躋身國家平臺的實力。據悉,為促進研發與生產的更緊密銜接,深圳以市場化、產業化為導向,先后組建了基因、云計算、移動互聯網、超材料和新材料等產學研資聯盟;在智能電網、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構筑了9個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健超分析指出,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引進和自主創新并舉,反映深圳經濟已經走上質量型增長、內涵式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