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點創新平臺,以及深圳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光明科學城建設新進展備受矚目。
6月18日上午,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標志著光明科學城迎來又一重大科研機構,高端科技創新資源加速聚集,朝著“世界一流科學城”的目標穩步邁進。
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光明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兩年多來,光明科學城逐步從市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近期,光明科學城的一系列新進展,頻頻成為矚目焦點:5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復《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6月初,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綜合樓規劃選址正式對外公示,計劃今年8月份開工建設。
隨著腦解析與腦模擬、合成生物研究等首批動工的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綜合粒子設施等第二批大科學裝置項目加快推進,深圳灣實驗室等一大批科研平臺加速進駐,光明科學城集中度和顯示度迅速提升,站在了新時代的“聚光燈”下。
聚焦生命信息、生物醫藥、醫學工程
推動生物醫藥產學研深度融合
當日上午,深圳灣實驗室入駐光明啟動儀式,在光明區高科國際創新中心舉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鄭海濤,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卓文,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邱宣,以及深圳灣實驗室相關負責人、實驗室共建單位代表、行業領域專家等現場見證了這一時刻。
據悉,深圳灣實驗室是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為目標主導啟動的第二批廣東省實驗室之一。實驗室由深圳市科創委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同舉辦,協同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領域具有研究基礎和應用優勢的單位合作共建,以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為主線,以腫瘤、代謝與心血管、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預防和干預為重點,開展生命信息、生物醫藥、醫學工程等方向研究,支撐深圳市、廣東省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生物醫藥產業與臨床醫學的發展。
2019年11月14日,深圳灣實驗室與光明區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時隔200余天之后,其正式入駐光明科學城,過渡場地位于光明區高科國際創新中心的深圳灣實驗室,總面積約3.8萬平方米,主要用于建設生化實驗室、公共儀器服務平臺、實驗動物中心、科研辦公室等。
據了解,深圳灣實驗室永久場地擬選址于光明科學城啟動區,規劃用地面積約23.8萬平方米,規劃建設總建筑面積約40萬平方米。
整合生物領域優勢科研力量
加快生命健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深圳灣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表示,自2019年4月3日揭牌成立以來,實驗室初步完成了建設規劃制定、組織架構搭建、實驗室空間確定、科技支撐平臺建設、科研團隊引入等工作,夯實了建設發展基礎。目前已組建49支科研團隊,獲得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4項,發表論文近70篇,在相關領域均取得可喜成績。2020年,實驗室積極承接科研任務,針對新冠肺炎開展聯合攻關,在核酸測序、藥物試驗、抗體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據悉,深圳灣實驗室將以光明科學城作為實驗室核心研究區,著力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架構。截至目前,深圳灣實驗室現有科研人員占比為75%,實驗室計劃在5年內,建設150個科研團隊,人員規模達2000人。
光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勝在致辭中表示,生物醫學是當今全球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基礎科學領域,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形勢下,生命健康和生物醫藥機遇無限。光明已經將生命健康作為“3+1”主導產業之一,并聚集了邁瑞、萬和制藥、康泰生物等一批龍頭企業。希望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后,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整合集聚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內外的生物領域優勢科研力量,加強生命健康和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引領帶動生物醫藥產業加速發展,為深圳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創新中心與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地提供有力支撐。光明區將一如既往大力支持深圳灣實驗室發展,為實驗室和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
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鄭海濤指出,深圳灣實驗室是省委省政府對標國家實驗室,在生物醫學領域培育創建的省實驗室。一年多來,實驗室在科研項目、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實驗室在新冠病毒抗體、應急藥物、抗病毒抑制劑等方面的科研攻關取得了一定成績。他表示,省科技廳將繼續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大力支持深圳灣實驗室建設發展,希望實驗室在入駐光明之后繼續全力推進科研攻關,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集聚高端科技創新資源
光明科學城集中度、顯示度顯著提升
深圳灣實驗室正式入駐光明,是光明科學城集中度、顯示度顯著提升的一個縮影。今年4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光明科學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的若干意見》出臺,為光明的發展插上了新一輪騰飛的翅膀。5月2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復《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綱要》,又為光明科學城的空間布局設定了坐標,描繪了一幅“打造開放創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綠色智慧之城”的宏偉藍圖。
位于新湖街道的光明科學城啟動區項目,是光明科學城首個正式動工建設的土建項目,年內將完成建筑封頂,建成后將為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腦模擬兩大科技基礎設施關鍵科學設備提供配套承載空間。
即將于8月開工建設的深圳綜合粒子設施研究院綜合樓,選址于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核心區。大科學裝置核心區是光明科學城規劃“一主兩副”科學裝置集群中主科學集群的核心區域,規劃布局具有內核生長功能的稀缺性世界級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綜合粒子設施、國家超級計算中心二期等大科學裝置作為首批項目入駐該區域。
據悉,在光明區2020年92個重大項目中,光明科學城核心片區范圍重大項目36個,總投資91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6.6億元,占重大項目年度計劃投資比重29.5%。
除了大科學裝置,光明科學城還集聚了一批高水平大學。中山大學深圳校區項目正在加快建設,第一批交付的西區生活組團、西區公共教學組團和理工科組團等,已于去年年底完成主體結構封頂,將于今年9月啟用,首批將有4000名學生入駐。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也將于今年啟用過渡校區,招收第一批研究生。
除了在建項目,光明科學城還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處于前期籌備階段。如精準醫學影像大設施,將主要建設人體14T超高場磁共振成像、人體多模態醫學成像、動物多模態成像、分子醫學影像探針、醫學影像數據解析與可視化等平臺。與此同時,2019年與深圳灣實驗室一同落戶光明的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深圳),正在加快組建。
- 上一篇:年研發投入超千億深圳創新勁頭足
- 下一篇:“海洋牧場”深圳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