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工廠“實訓”場景。受訪單位供圖
AI大模型機械臂可以“聽懂人話”,執行物品抓取、分類等各種任務。受訪單位供圖
深圳新聞網2024年3月12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杜婷)“這里什么人最多?”“我在這里見到的記者最多。”在今年全國兩會新聞中心現場,來自“深圳造”的優必選Walker X人形機器人驚艷亮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聞頻道的兩會特別節目《聊會》中“上崗”,和主持人朱廣權及多位國際嘉賓一起暢聊兩會熱門話題。面對主持人的提問,Walker X對答如流,它也成了首個進駐全國兩會新聞中心的人形機器人。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AI+)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作為國內人工智能主要集聚城市之一,深圳的“AI速度”勢如破竹,已初步形成覆蓋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完整的人工智能行業產業鏈,“人工智能+”正遍地開花,賦能千行百業。
開放“城市+AI”應用場景 推進AI全時全域應用
什么是“人工智能+”?
中國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強調技術本身,“人工智能+”更加強調的是跟行業、場景的融合,這是兩者主要的區別。
發展“人工智能+”,深圳布局已久。2022年11月,全國首部人工智能產業專項立法《深圳經濟特區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正式施行。2023年5月31日,深圳正式印發《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同步發布首批“城市+AI”應用場景清單,統籌設立規模1000億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以最充足的算力、最大的政策支持、最優的產業生態、最好的人才環境、最豐富的場景應用,積極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努力創建人工智能先鋒城市。
作為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深圳良好的政策和營商環境為“AI+”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深圳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度)》顯示,深圳人工智能企業達1920家,產業規模達2488億元。
尤其是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深圳公布的“城市+AI”場景應用已達41個,今年還將新增人工智能全域全時場景應用10個。依托于數字信息化經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進步發展,深圳AI全時全域應用的推進正熱火朝天。
深圳搶先布局“AI+”
各行各業“含AI量”高
如今在深圳,各行各業“含AI量”不斷上升。人工智能這場數字革命浪潮中,深圳正搶先布局戰略制高點。
就在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由華為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完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為精準天氣預報帶來新突破,該模型僅需10秒即可完成全球7天重要氣象要素的預報,計算速度較數值方法提升1萬倍以上,該項目是入榜中唯一的人工智能領域研究成果。
AI在教育應用場景上也開始大展身手。走進深圳碼隆科技的展廳,兩排配有碼隆智慧實驗設備的AI理化生實驗操作臺并列排開,營造出逼真的實驗操作場景。據介紹,在配有碼隆智慧實驗設備的實驗課堂上,智慧終端對學生們的實驗流程進行實時的記錄和評分,并把相應的數據統計實時傳輸給老師,這些設備目前已服務近百所學校。
“有AI成為老師的助手,再也不會出現‘圍觀教學’的場景。”據碼隆科技創始人兼CEO黃鼎隆介紹,AI評分可以在教學中給學生實時反饋,為教師提供相關數據以便及時改進和針對性教學,又可在考試時避免人工評分的主觀性,提供后續可追溯的視頻記錄,提升效率,保障公平。
“AI+商業”的應用也在深圳落地生根。在福田中心商圈,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完成“元宇宙”交互式體驗;智能LED觸摸互動屏、智能語音機器人助手隨處可見;能耗管理、空氣監測、電氣設備運行管理、火警監測等運維都可以一“屏”盡知……目前,福田區攜手深圳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云天勵飛在全市范圍率先破局,通過人工智能實現“數據一體化”,不僅能夠更準確地提供消費者主動問詢或搜索的信息,也可以主動推薦或提示適合的服務,讓消費者的“消費更智慧”。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人工智能+’,對人工智能企業來說是一份最好的禮物。”云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說,“人工智能+”能夠為各行各業發展賦能,促進各行業智能化轉型,同時“人工智能+行業”也能促進通用人工智能發展。對此,云天勵飛打造了以“算法芯片化”的核心能力和“端云協同”的技術路線驅動的多模態大模型布局,形成了覆蓋AI賦能行業應用的技術壁壘,在“AI+安防”“AI+交通”“AI+城市治理”“AI+商業”“AI+教育”等領域著重發力,打造了諸多標桿項目。
“AI+”不止于此。作為媒體融合轉型的先鋒,深圳晚報緊抓“AI+”發展新機遇,成立AI實驗室,全面推進“AI+傳媒”的試驗和探索,全力打造以“AI+傳媒”為核心的文化創意綜合服務機構。深圳晚報不僅出版了全國首份AI融媒新聞紙,還在本地部署大模型的基礎上,打造深圳晚報數字人矩陣,常態化進行新聞播報和評論。不僅如此,深圳晚報在AI動畫、AI視頻、AI播客、AI音樂等領域先行先試,推出一批AI類標準化產品,并在AI+教育、AI+文旅、AI+數據、AI+基層治理等領域探索可落地的場景化解決方案,努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AI頭部媒體。
人形機器人產業為“AI+”行動提供新機遇
當前,人工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作為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關聯的人形機器人產業,不僅是未來產業的先鋒,也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深圳,人形機器人已經進入產業化落地階段。
近日,新能源汽車企業蔚來工廠迎來了一位機器人實習生——深圳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身高1.7米的Walker S搭載了41個高性能伺服關節以及全方位感知系統,能夠執行安全帶檢測、6D位姿識別、3D導航與避障、多模態傳感器融合感知、左后車燈蓋板質檢,高精度柔順貼車標等工作,實現全球首例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工廠流水線與人類協作完成汽車裝配及質量檢查作業。
在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劍看來,隨著“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尤其是汽車制造領域或將成為人形機器人首個大規模應用的領域。優必選基于在人形機器人全棧式核心技術的持續研發積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鏈優勢,已率先實現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我們正在與行業優秀合作伙伴一起,推進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制造領域的落地應用,共同推動面向工業場景的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
“將桌面的方塊進行編排,藍色方塊朝綠色方塊移動10厘米。”在深圳奧比中光研發實驗室里,幾名工程師正在忙碌地調試智能機械臂在真實環境中的應用。不同于只能執行自動化任務的機械臂,奧比中光打造的AI大模型機械臂可以“聽懂人話”,執行物品抓取、分類等各種任務。
作為行業領先的機器人視覺及AI視覺科技公司,奧比中光聚焦的3D視覺感知被譽為人工智能時代的關鍵共性技術,致力于構建“機器人與AI視覺產業中臺”,打造機器人的“眼睛”。奧比中光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黃源浩表示,當前,我們正面臨著產業智能化升級大浪潮,存在海量的智能應用機會。未來,“人工智能+”賽道企業可以結合云端“大腦”、端方“小腦”、視覺硬件、行業數據,調整大模型以適應各行業智能化需求。
- 上一篇:深圳推出全國首個共享充電寶行業
- 下一篇:打造全國首個眼鏡產業“工業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