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梅觀高速,隔開華為坂田基地和富士康龍華科技園。伴隨著兩大巨頭的成長,深圳市龍崗區曾經的“關外舊城”不斷更新著。現如今,與其相鄰,一片充滿科技創新氣息和生活氣息的園區正在逐步擴大,為其帶來新生機。
作為深圳市城市更新的示范項目,天安云谷總占地7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00萬平方米,計劃8到10年分六期建成,培育上市公司50家,實現產值3000億,稅收200億。目前,一期已經投入使用,二期正在建設。
產城社區
來到已經投入使用的天安云谷一期,一條寬闊的“云平臺”連通樓宇,它不僅是室外的公共活動空間和內部的互通廊道,周圍更是集中布置著圖書館、餐飲、休閑等公共服務設施,整體呈現出立體、集約的園內景觀。
楊毅相信,“功夫在詩外”。“創新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有更好的人文、藝術基礎,創意、原創的內容更多。從創意到創新的機制轉換也更好,有更多的風投,學校跟產業也有更好的聯合創新機制。深圳在應用創新方面是全球比較活躍的地區,但創新的基礎環境部分還不夠,機制也還要進一步的創新。”他說。
因此,云谷一期建設了圖書館,每天滿滿當當的人流讓楊毅很是自豪。“這是一期我覺得最成功的項目,雖然每年起碼要補貼一兩百萬”,楊毅告訴記者,二期會建設一個科技藝術館,補貼力度會比圖書館更大,去做長期的、變化的展覽,讓從青少年、社區居民到企業家到園區人才,都能有機會近距離地嘗試認識梵高、認識莫奈,了解他們創作的邏輯,營造更好的創新人文氛圍。
持續投入也不得不面對短期現金回籠與長期運營收益平衡的問題。楊毅的觀點是,商業的本質在于能不能有效地解決需求的問題,如果能夠做到“叫好又叫座”,企業愿意來,人才愿意停留,商業能在這里得到發展,一定不會只是理念上的成功,也會在商業上取得成功。
他也指出,一些投入是可以回收的,比如說智慧園區上的投入帶來的低碳運行,過去是成本,現在每年能節約大筆電費,很快就能收回之前的投資。
挖掘垂直生態
距離天安云谷項目北部約1公里處,即為華為的全球總部基地所在。目前,華為消費者BG租用了天安云谷約13萬平米研發物業,此外,艾比森、康冠、世強、安奈兒等一批知名企業已經入駐,園區整體招商完成率達99%以上。
天安云谷在園區產業規劃發展之初,就聚焦于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及智能設備、機器人等智慧產業,以及圍繞其發展相關服務業和生產型服務業。
目前來看,一方面是吸引傳統的IT企業以及從事云、管、端研發的企業進駐園區,為他們搭建產業平臺;另一方面,則是吸引應用云的技術企業,幫助企業建立互聯網思維,拓展發展思路。此外,文化新經濟方向也被楊毅看好,他認為,更多創意類、IP運營類企業的入駐能夠營造一個激發創意的生態,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首先,我們圍繞華為打造生態,這是一個很清晰的一個思路。產業園最開始就尋找到華為的很多外包商比如中軟國際、埃森哲等入駐園區;第二就是孵化器的重度垂直。現在所有孵化器的危機也就在于只是簡單聚集,缺乏產生核變的力量。必須首先要有企業進來,圍繞著這些企業去建孵化器。”楊毅總結道,天安云谷從投資結構上來講,一定是先做產業部分,而不是說先去做配套部分回籠資金,是一個主動和自覺的行為,在產業的基礎上協同資源。
據介紹,目前天安云谷正在做一個聚焦于AI和工業4.0的孵化器,會整合華為、富士康的一些資源,比如實驗室的共享。盡管還在建設,已經鎖定了來自于美國、中國臺灣近20個創新團隊。
當然,華為并不是處處都有。楊毅也表示,周邊有龍頭企業是福氣,但不是充分條件。有龍頭企業會首先圍繞龍頭企業做文章,沒有龍頭企業則會圍繞中小企業的產業集群因地制宜,考慮具有爆發性增長的領域尋找龍頭企業。“現在的產業代際可能也就是2到3年,我們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知道在哪一個群體里蘊含著未來可能會成為行業龍頭或者隱形冠軍的企業,為它創造生態。”
智慧運營
天安云谷在智慧園區方面的實踐也卓有成就,楊毅歸結為“內生驅動”——天安云谷設立了專門運營的公司深圳智慧園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有一百多人的智慧園區的技術團隊,每年幾千萬的研發投入。
建設之初,天安云谷也與華為、IBM、順豐、超算深圳等企業達成了戰略協議,在智慧園區平臺建設與運營上開展深度合作。天安云谷的智慧運營涵括了融資租賃、企業非核心業務外包、敏捷物流倉儲體系、拎包入駐的創業發展服務體系、人才關愛服務體系、云計算應用等諸多亮點。
天安云谷自主開發的智慧園區運營服務集成平臺CC+能夠實現社區的整體在線。此外,也會每個月對企業進行運行數據的反饋。比如,通過能耗管理系統,天安云谷方面發現華為終端的用電量沒有波峰波谷,白天和夜間用電量較為穩定,了解到其夜間照明設施和空調系統長期處于工作狀態,通過對華為的建議,為其每月節省150萬元用電費用。
“智慧沒有評價體系,我認為考核的兩點就是,企業是不是覺得便利,這個我們通過一站式服務來滿足。第二是運營是不是綠色,智慧園區不一定要是互聯網的,但是一定要是綠色的,如果一個科技園區的運營不是綠色的,是可以一票否決的。在一點上,天安云谷的綠色建筑在運營階段是國家二星,物業是國家最高的星級三星。”
天安云谷也是新技術熱情的擁抱者,致力于集成行業里各種領先應用。楊毅介紹,首先有了明確的目標,有穩定的團隊、固定的投入,其次在機制上會要求各個部門有自己領域的智慧相關的課題,并且建立了產城社區研究院。
對于新技術,他有著自己的判斷邏輯,“我們會關注新技術,它的穩定性、可靠性怎樣,能在多久范圍內領先,成本如何,是不是噱頭。”據介紹,天安云谷二期會全面應用人臉識別的安防系統,在消防上實現園區內的物聯網,提升消防保障水平。
目前,天安云谷也通過商業的模式已經或正在向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海爾云谷、青島院士港、金地、全至科技園、硅谷動力、北京中糧廣場等幾十個園區輸出平臺與服務。
- 上一篇:和衷共濟 匯聚財智 共筑夢想
- 下一篇:烯美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許沛清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