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理中,授權的兩難是所有管理者必經的學習之路。下屬覺得主管事事過問,吹毛求疵,都不授權,做起事來毫無成就感可言,工作久了沒有動力。主管則認為下屬羽翼未豐,經驗不足,還沒學會走就自以為可以跑。這樣的情況怎能放心授權?如果把事情搞砸了,承擔的還是主管。“五級管理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把所有工作任務分成五個等級:
第一級公司的重大戰略執行政策。接到指令時,根本不用考慮,全公司上下一心,好好執行就是了。
第二級由上司決定,下屬可以提意見,但最后決策權是在上司身上。
第三級上司下屬一起做決定,一起承擔。
第四級決定權在下屬身上,上司可以提意見,最后由下屬拍板決定。
第五級全權由下屬決定。
當把決策權限下放給下屬的時候,哪怕下屬決策的答案和管理者傾向的意見相違背,可以給意見,但一定要尊重下屬的決定權,讓他決定。在使用五級管理法做授權的時候,需要根據被授權者的能力、狀態、目前承擔的責任等做出最后的考慮。
一開始,可能絕大多數的事情都會在第二級,主管雖然會多聽下屬的想法,但還是會背負著最后決策的責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主管會感受到下屬所提供的意見,完善度、思考層面等都日益成熟,那時就可以慢慢地增加第四級的比重,讓下屬能夠獨立去承擔責任。而主管本人,也慢慢地從一個決策兼執行者,轉變成一個顧問與教練的角色,通過這樣的漸進過程,讓下屬學習、成長。
當然,這中間一定有時會有小型的決策錯誤,或是損失承擔,這些都是學習的成本,必經的過程。可以視這些成本為人才培養的土壤,沒有這些試煉,一個初級的新進人員是無法提升經營決策的能力而成為企業棟梁的。
每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都一定有初入職場、學習成長的過去,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下屬慢慢地了解決策的精髓,自然而然,能授權的幅度也就越來越大。
- 上一篇:招聘成功率達90%的“三”法則
- 下一篇:為什么下屬做不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