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 還有待進一步開放

  • 來源:
  • 2017-06-20

 

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共同主辦的“2017陸家嘴論壇”于6月20日在上海開幕。本屆論壇的共同輪值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先生致歡迎辭并發表主旨演講。 

周小川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復蘇動力增強,但是仍存在著不穩定的因素,這對各國的政策應對帶來了挑戰。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金融和實體經濟應該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周小川指出,深化金融改革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問題。本屆論壇以“全球視野下的金融改革和穩健發展”為主題,正是希望通過與會人士的共同努力,對當前全球經濟金融的重大問題進行剖析,為中國金融的改革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啟迪。 

“上海有雄心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邁入全球金融中心的前列。”周小川表示。 

周小川還在會上宣布,為了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近期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將落戶上海,更好地為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服務。 

在主旨演講環節,周小川結合對國際國內有關經驗和背景的觀察,就對外開放問題談幾點理解。 

他表示,首先,制造業的開放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制造業在我國開放較早,早期也有爭議。對制造業的開放,我的一條觀察是,較早參與開放和競爭的大多數行業最終都發展壯大得快,競爭力強。開放是資源配置優化的進程,是通過市場和競爭機制帶來了優化的配置。” 

具體而言,在引進來方面,是通過進口和引進國外企業到國內投資辦廠,與國內企業形成競爭。在改革開放之前,國內企業就沒有來自外資企業的競爭,只面臨少量的國內競爭。競爭給工業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動力、壓力和進步。在走出去方面,通過出口和國內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對外開放之后,從加工貿易到工業制成品都參與了國際競爭。隨后又走出去辦企業,中國的制造業和企業不僅沒有被充垮,反而快速發展。中國成為制造業強國、世界工廠,不少領域正在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 

為了吸引外資,1979年中國專門頒布了第一部中外合資企業法。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形成了競爭壓力,制造業的行業切分和壟斷開始消散。有了競爭機制之后,國內企業有了很大的進步,越是開放充分、競爭激烈的行業競爭越快,制造業開始走向繁榮和強大。 

其次,開放促進了國內的政策改革,開放過程強烈沖擊了傳統的集中型計劃經濟的政策體系,并引發了國內一系列重大改革。 

“回想起來,包括價格體制改革、增值稅改革、出口退稅、匯率市場化,以及當時開啟的關貿總協定和WTO談判等影響深遠的改革,都是由開放所引發的。80年代初,為了吸引外資,國內體系要加快向市場經濟規則靠攏,要有平等競爭,隨后還要考慮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平等競爭。”周小川說。 

他認為,對外開放促進了放開國內的民營資本的準入。隨后又引入了“國民待遇”的概念,無論是對內資還是外資,準入條件應該是一致的。對外開放推動了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匯率市場化,以及放寬外匯管制等政策改革。降低了市場準入的門檻,使市場和競爭成為普遍適用的政策機制。 

第三,回顧一下服務業的開放,也有類似的進程。我國服務業開放體現出與制造業類似的規律,也是通過對外開放引入競爭,推動經營效率和服務質量提升,并帶動國內相關的政策改革。服務業也有一些領域涉及敏感行業,也有一些服務難以跨境遞交,市場經濟難以全部覆蓋,但大多數服務業是可以開放的。對服務業開放的認識和政策改革的進程,與制造業也是相似的。在引進來方面,服務業先從酒店、餐飲、交通等行業吸引外資起步,隨后不斷向其他服務業拓展。在走出去方面,一開始是工業企業、出口產品和售后服務一起走出去,后來發展為銀行、保險、醫療、行業、旅游、軟件、零售、支付、文化等多個領域走出去。 

第四,中國的區域性試點經驗增強了開放的信心。早期中國決定開放是開放四個經濟特區,當時有不同意見,后來特區取得了效果,向其他地區進行了推廣。中國剛加入WTO時,當時對各種試點也很有爭議,但是事實證明,入世對中國產生了深刻的積極影響。本屆政府成立以來,有力推動了上海自貿區的試點,開始時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現在自貿區的數量已經擴大到11個,很多先行先試的經驗推向全國,說明大家看到了開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第五,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的服務業,金融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從WTO談判的內容還是中國統計體系,對服務業的分類都可以看出,金融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人們也經常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將金融業描述為“國民經濟的命脈行業”。在90年代初期,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對資源配置的作用非常突出。當時銀行業還是四大專業銀行體制,各管一個專業,相互之間競爭較少。再有就是當時的金融機構還承擔著少量的政策性金融業務,未充分市場化。90年代經驗也告訴我們,金融如果不穩定,往往會出大亂子。90年代十四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市場經濟的50條,已經將四大專業銀行全面轉入市場。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周小川指出,全球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要防范金融危機首先要保證金融機構的健康性。對那些高杠桿、低資本、不良貸款等等現象均不得寬容。而越是不開放不競爭往往會縱容這些低標準。此后,金融服務業作為市場競爭中的服務業的屬性變得十分清晰。從全球來看,絕大多數金融行業都是競爭性服務業。當年我國引入外資銀行,最開始希望引入資本。回過頭來看,國內商業銀行從競爭中學習到了很多內容,為我國金融業帶來了產品的演變、市場建設、業務模式、管理經驗等一系列的變化。后來又通過競爭性股改上市,國內銀行的經營效率、資產質量、公司治理等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外資銀行的進入也對國內政策帶來了改革的壓力,其中包括會計準則、監管標準以及最近所進展的營改增的改革。 

“各國的經驗也包括我們中國自身的經驗表明,保護導致懶惰。財務軟約束等問題反而使競爭力更弱,損害行業發展。市場和機構的不健康導致市場不穩定,容易產生危機。其中一個例子就是亞洲金融風暴前后所發生的那些現象。”周小川說。

 周小川表示,國內的金融機構已經有很多都走出去了,適應了國際競爭,它們在風險管理、定價、反洗錢等各個方面都有了實質性的變化。目前,中國已經有五大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已經成為資本充足、金融穩健的市場化經營主體。金融市場的發展和健康化已經受到股票指數的關注。這些均說明金融服務業是競爭性服務業,受益于對外開放,今后還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第六,“一帶一路”為中國金融業開放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央提出建設“一帶一路”號召,各方面都積極響應,推動各項政策落地生效。“一帶一路”是開放之路,涉及大量的新興金融合作,會帶來進一步開放的需求,也為我國金融開放和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開發性金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國首先探索了開發性金融,服務于國家戰略、市場運作、自主經營,注重長期投資、依托信用支持,不靠政府補貼,是財務上可持續的模式。該模式不會形成對財政資源的擠占,避免滋生道德風險和導致市場扭曲等問題。“一帶一路”的建設也為金融機構開拓海外布局,為貿易投資資本運作等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務和發展空間。 

最后,周小川總結,回顧國內外改革的歷程,要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地走對外開放的道路。從制造業、服務業開放的經驗可以推導出,金融行業不是例外,同樣適用競爭和開放的規律,由此金融業才會發展得更好。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精品国偷自产在线电影,欧美人成人亚洲专区中文字幕,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中文乱码字幕不卡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视频 | 亚洲视频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一 | 先锋资源手机在线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