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深入調整變革,給我國經濟帶來雙重壓力和新的發展機遇,全球經濟正處在調整變革之中,各國都在吸取、引發和應對金融危機的教訓、經驗,必須變革,必須調整。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壓力。
(一)、美國“再工業化”、“重振制造業”、“本土回歸”的戰略實施見到成效
美國制造業的戰略情況:實事求是的講,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吸取了教訓進行反思。國內的危機最后引發了金融危機,長期以來工業化過度以來虛擬經濟,現在提出反思,相信推出一系列實體經濟的改革舉措,已經看到成效。
戰略是什么?概括起來有幾點,一是2009年提出多元化,城鎮制造業,促成一系列的發展。比如美國制造業的方向,出臺制造業法案、企業稅務改革方案,其中有一條很典型,對回歸本土的企業可以免稅、減稅的優惠,對于本土以外的企業減少減稅、免稅優惠,從而形成集體框架;二是加大對先進制造業,比如高端設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重點鼓勵企業創新,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三是提出出口倍增,奧巴馬總統提出2010年開始出口要翻一倍,擴大了雙邊和多邊的自由貿易,啟動了太平洋協議,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四是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如高鐵、道路、橋梁、電網、航空、城市基礎設施;五是對企業的扶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使企業真正成為超越主體。企業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延續,加大高校理工科、社區大學的投入,提高人員素質、加強人員培訓。
2005年至今,過去四、五年新戰略見到效果。制造業比例上升13.9%,比2009年提高兩個百分點。制造業對GDP增幅的貢獻,2013年制造業對美國GDP增幅貢獻達到44%,甚至高于同期服務業對GDP的增幅。2013年制造業的出口比2009年增長了49%,數字很驚人,增長了將近一半,從而使美國進出口貿易逆差縮小。這幾年美國在本土以外的企業回歸,比如蘋果等著名企業。有14%的公司把本土以外的工廠遷回,從而增加了創造美國本土就業崗位,美國的失業率降到6.1%,這是很好的數據。具有強調意義的是美國一批高端的信息產業,比如電動汽車、工業機器人、3D打印、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發展,促進了美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今年美國二季度GDP增長了4%,這是很了不起的成效。美國有什么有利條件?美國各界形成廣泛共識,制造業回歸、再工業化等新思維,在戰略中有規律。債務上限談判危機解除,財務狀況明顯改善,所以支持制造業、再工業化得到了改善。金融危機抑制消費需求、投資需求,當經濟復蘇后,這種需求重新釋放。美國液巖氣的開發大量降低了能源成本,也降低了制造業的成本,本土回歸后降低了物流成本。成本下降,使得制造業振興,再工業化成本降低,這是得天獨厚的條件。
美國在一些知識領域有較大的優勢,為產業化、商業化奠定了基礎,這是美國科技創新長期以來的積淀。美國在新時期戰略中也存在不確定的因素,也有不利的條件。寬松政策,各種參數已經退縮。美國擴大出口對本國來說是好事,但客觀上對其他國家的利益有所影響,甚至引起了一些國家的抵制和反感。從根本上,美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際深層次問題上,有許多難以制約的問題。我們客觀分析是有利有弊的。
借鑒美國新戰略,能給我們提供哪些啟示?美國改革發展要形成全社會共識,新型工業化迫切一系列的生存,調整結構,轉化方式,也要形成共識,這恐怕是首要任務;企業必須加快財價稅、金融改革,美國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的解決,支持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降本增效仍是企業內在動力,在座有很多企業家明白,通過新戰略,在任何時候企業都要有內在動力,我們成本上升,美國企業尚在降本增效;制造業需要高技能設計人才,更需要大量業務專長的人才,要白領也要藍領。科技的研發成果,設計師的設計,通過高技能人才的雙手達到,這對我們有深刻的啟迪,需要加快教育改革,大力發展教育,改變社會的人才觀和就業觀。和美國相比,美國有其優勢,雄厚的研發實力,我們跟美國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也有優勢,我們有巨大的工業市場潛力,調整市場需求。我們現在有雄厚的資金接軌、外匯儲備,這是其他國家甚至是美國不具備的。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二)、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化
德國工業4.0戰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化。德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依靠制造業的精神,產品的品牌,以雄厚的實力抵御了金融危機,得到全世界的矚目。近來,德國提出工業4.0的概念,去年納入高技術戰略2.0,通過新技術提升制造業的水平,確保德國制造業未來引領世界制造業的新潮流。工業4.0的內涵是什么?在人類工業發展史的工業上經歷了幾個階段,一是蒸汽機的發明,使作業由手工變成機械化;二是電動機的廣泛使用,使我們進入電氣化;三是電子信息技術使制造業實現自動化。這三個階段,德國形象的比喻為1.0、2.0、3.0。今后的制造業將會基于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互聯網新一代的技術,實現工業的智能化,進入工業4.0。4.0的概念和第三次工業革命雷同,德國把它分為兩個階段,可以說有獨到之處。
可以把4.0看作信息化的高級階段,4.0的實質是什么?概括一下:首先,它與物聯網服務互聯網,把制造業中的各個物理設備、機器、機床連接到互聯網上,形成物理信息網絡;二是把傳感器、終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訊系統組合起來,制造業的物理設備、機床、機器能夠設計通訊基準控制,遠程協調和自制自動功能。第一步是物聯網服務互聯網,第二步是智能系統,比如傳感器、智能終端、智能系統組合起來,使得我們的物理單元變活了,就有制造、設計、通訊、控制、遠程協調和自制自動供應;第三步是制作者、機器、物料、制造環境和用戶結合起來,過去人、機、料、環、坊,現在加強了用戶,從而能而實現實時連通,相接交接,這是一個大的契機。把人、機器、環境、材料緊密的結合起來成為大系統。大系統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互聯,從而成為高度結合、數字化的模式。原來制造工廠變成智能工廠,原來的傳統制造方式變成智能化制造的生產方式。工廠內部變成智能工廠,內部要制造新的服務流程,標準、設計、作業,以及對質量、安全、能耗、物耗、環境保護、生產要素的控制,這一套企業家并不陌生,我們現在都有。在智能工廠的基礎上進一步智能化。智能制造和過去不同,從研發、設計、制造到銷售、售后服務,用戶全流程參加,產生了個人定制,滿足不同用戶、消費者的需求,縱包設計,用戶參加產品的設計,產生了制造業的新方式、新理念,從而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生產方式過去是小物種,大批量,流水線。流水線的方案不變,現在不一樣,要變成多品種,小批量。因為個性定制,我前兩個月看了一下,流水線上汽車是不同顏色,這是個人定制,但并未影響流水線,這運用了電子信息技術。我們從小品種大批量的規模轉變為多品種小批量的制造,完美的促進了制造業關聯方,銷售、制造、設計、研發和用戶,關聯方的協助關系,把制造業的服務緊密結合起來,將制造業服務化,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值,滿足和拉動市場經濟。
(三)、德國工業4.0愿景給我們的啟示
對照德國工業4.0的愿景,給我們哪些啟示?我國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我們的工業制造業總的來說還是處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我們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行業領域,我們的航天技術、高鐵。也有相當落后甚至是完全依靠人工作業的小作坊,通過大力挖掘小煤礦,現在還有不少小煤礦,我看過小煤礦,那是血和肉與煤礦、礦石滾在一起,別說工業4.0,3.0、2.0,連1.0都不到。因此,我們要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加大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先進制造業的同時要下工夫。工業4.0,在精心謀劃工業4.0的同時也要著力打造工業3.0,全國自動化生產線只占52%,更何況智能化。我們達到3.0,甚至補2.0的欠債。我說的比較極端,最近中國國情給我們的啟示。盡管德國具有世界一流的裝備,他們也有軟肋。軟件是德國工業相對的弱項,工業4.0體現揚長避短,遠見卓識。德國繼續占領全國制造業的制高點,他提出工業4.0的戰略,目的是發揮他的優勢,大力推動互聯網和服務互聯網在德國制造業的利用,在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發制人。德國的遠見卓識值得我們借鑒。
(四)、新興經濟體和資源產國也在深刻改變發展方式,調整初級產業結構
新興國家,他們對我們有什么啟迪?他們深刻的改變發展方式,調整初級產業鏈。一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有勞動市場的優勢,勞動立價值比較低,不少國家有豐富的資源,他們致力于發展本國經濟、特色經濟,吸引國外的技術和資本,不乏成功經驗。尤其是新興國家,一些國家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美金,比我們都多。由于不少國家仍然處在貧困的初級階段,但是發展潛力還是很大;二是資源富足的國家,通過能源、資源和初級生產資料的出口,已經積累了雄厚的資源。他們更加注重資源的深度加工,延長產業鏈。他們知道要深度加工,要發展制造業,迅速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它在高起點上,基本上都是西方的裝備,所以他們的競爭力得到了增強;三是國際能源礦產資源需求不斷增長,價格不斷上揚,資源出口國聯合采取推高價格,增加本國收入,同時大大增過了進口資源。58%的能源是進口的,油價上漲增加了我們的負擔。鐵礦石生產國,我們以鐵的含量計算也是一半;四是發展中國家在引進國際產品、技術、資金的同時,逐漸對本國的經濟安全、市場占有、民生就業等比較關注。這可以理解,他們要保護人民就業??陀^來說給我們企業走出去形成了壓力,總而言之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大家都有意識。在發展的競爭中,我們前有標兵,后有追兵,我引用了這句話,前面有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標兵,后面有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的追兵,所以我們處在雙重競爭中,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分離實現2020年全民建設小康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上一篇:李毅中部長:適應全球經濟調整變革
- 下一篇:聚焦先進制造產業 助力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