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肯定我國工業化的顯著成效,已初步建立了現代工業體系
我們正在向十八大提出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城鎮化等四化的發展。首先要充分肯定工業化的成效,初步建立現代工業體系。現代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所有的工業門類中國都有,因為我們是大國,不能只發展幾項。我們的工業包括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裝備制造工業、消費品工業、電子信息產業、國防工業。我們的規模是世界前列,2010年我們的制造業占全球比重達到20%,工業的出口貿易占全球比重14.5%,可以說我們是世界第一大工業經濟出口國,不客氣的說我們是世界第一;我們的知識水平有明顯提升,載人航天、超大規模電路、軌道交通、專用設備、核電設備、通訊技術等等,尖端領域取得重大的創新成果,工業化的技術經濟水平和裝備水平大幅上升,提高了我們綜合國力與國防實力;通信業大力發展,信息化進程快速發展。我們有13億人口,移動電話超過12億,全國網民超過5.8億,互聯網的普及達到44%。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應用信息改造提升我們傳統產業的研發設計、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數字化。信息化發展加快,水平在提高,肯定增強我們的信心。同時要看到我們長期積淀形成的認知和矛盾。
自主創新的能力不強,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大概占一半。我國大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夠,有高有低,平均不到1億。發達國家在2-3億??萍歼M步的貢獻在提高,只有3%。資源環境難以支撐,長期過度以來資源投入,付出的代價很大。能耗是世界水平的兩倍還要多,是世界發達國家的4倍。去年我們的能耗是37.5億噸。總能耗占全世界總能耗的21.5%,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能耗在中國,但是創造GDP是世界的四分之一。我們消耗全世界一半的鋼、煤和水泥,原油進口依存度58%,或者今后還會逐年遞增。鐵礦石的進口是50%,銅70%。在環境保護上,二氧化硫都是世界第一。因為工業世界第一,環境和資源是不可支撐的。我們各個行業的落后產能不一樣,高技術產業占制造業的比重12.5%。我們行業規模集中度不高,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產品質量低下,造成不良影響。
(二、)要清醒看到長期積淀形成的深層次問題和結構性矛盾亟待破解
深圳市提出質量興市,我是完全贊成的。我們的制造業還處于世界中低端,有一個數據,工業增加值是多少?前幾年是26.5%,去年是23%,發達國家35-40%,差十多個百分點,這充分的說明我們工業發展的效力不太好;地區行業不協調,中東西部的差距太大,我們產業的建設與布局不合理,這是深層次的問題。如果上面所說的問題沒有明顯改善,不可能實現工業化,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指標數量不僅要達到新的水平,我們要破解存在的問題。
(三)、謀劃基本實現工業化的量化指標體系
基本實現工業化要有量化指標,根據我們的國情需要科學構架一系列的量化指標,從而客觀準確的反映工業化的水平。
一是借鑒先行國家工業化的標準,現行國家工業化大部分在上世紀中后完成,人均GDP是一個標志,雖然不能老用GDP論英雄,但它畢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新興國家大部分在人均GDP1萬美金的時候工業化,美國當時的人均GDP是15380美金。1955年,美國世界工業化,當時人民幣13580美金,韓國1995年工業化,當時人民幣是9982美金,我們還可以舉其他國家的例子,情況不同有所差異。我們國家2011年人均GDP按照世界銀行的算法是5445美金,去年按照我們國家統計局的算法是6767美金。2020年,我們可以超過人均1萬美金。我們覺得國際通用的指標不成問題,可以達到甚至超過。
二是體現生產發展水平,我們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制造國,要突出先進行業技術指標,特別是反映科技進步、創新,節能降耗、信息化水平、勞動生產等方面的指標,顯著提升工業增加值率。要對照國際標準,制定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技術指標體系。一些重點領域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要走到世界前列。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水平要大幅度提升,國際規則有信息化指數,我們現在所說的2020年,供應鏈量化的指標。
三是產業結構要合理,去年工業增加值,工業占GDP全國37%,去年是46.1%。六、七年后,到2020年,工業總量還要增加,但是它的比例可能要往下走,服務業比例可能要上升。因此要明確產業以及產業就業發布的比例,以及工業領域里高新產業的比率,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工業化引起城鄉產業布局的改善,農業現代化、機械化;四是老百姓更關心的,與民生指標相關聯,因為工業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應該包含整個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民生改善,比如就業、社保、城市居民收入、人均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也應該有指標和工業化進程相關聯。社會有兩個系數,居民全部支出中,水平越高,比例越低,原先是30%,國家統計局公布是4.7%;五是深層次問題,現在已有措施,治理霧霾、技術改造、三網融合等措施都有,六年后是什么狀況?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無法達到指標?;緦崿F工業化的任務繁重,絕非易事,要經受改革的鎮痛,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 上一篇:李毅中部長:適應全球經濟調整變革
- 下一篇:李毅中部長:適應全球經濟調整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