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導,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南南工業合作中心、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支持,深圳工業總會、深圳商報、深圳廣電集團財經生活頻道聯合主辦的第十屆“五洲工業發展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國家相關部委領導、制造業界專家、著名學者、知名研究機構齊聚一堂,共議“打造數字經濟高地,引領高質量發展”話題。今起,特別推出“五洲新語”專欄,分享業界大咖在論壇上的精彩觀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發表主旨演講
新一輪科技革命將人類社會帶進數字時代,數字經濟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我國能否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李毅中發表“扎實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主旨演講,從“不斷加深對數字經濟的認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以及推動數字經濟發展要走深向實、深圳市發展數字經濟走在前列,樹立了榜樣”等方面展開。
閱讀提示
以下為演講實錄整理
不斷加深對數字經濟內涵的認知
數字經濟有各種表述,綜合起來有五個要點,一是數字化的知識、技術與實體經濟的先進技術緊密結合,形成發展數字經濟的動力,這個動力來自于數字化和實體經濟技術的結合。二是信息和數據作為生產力的新要素,這些數據源于生產科研與社會活動中,數據要經過開發加工才有價值,從而成為數字經濟的寶貴資源。三是通信網絡、數據中心、計算中心等信息產業的技術和裝備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手段。四是提高國家、地區、行業、制造企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最終目的是提升自身的技術經濟指標,使生產力得到提升。五是催生衍生出新模式、新業態、新構架,形成新的經濟形態,引發生產關系的變革。
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數字經濟包含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這兩句話是實踐的總結。
數字產業化是把數字技術物化為電子信息產業,這是數字經濟的先導產業、核心產業。我國現在有移動通信基站950萬個,其中5G基站103萬個,約有7.4萬個不同等級的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創新算法,銀河系列超高速計算機達到世界水平,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形成體系,從設計、制造到分裝、測試的體系已經建成,手機等終端設備制造全球居首,基礎軟件、應用軟件和信息服務發展迅速。
產業數字化是一二三產業各個垂直行業利用信息產業工具改造升級,產生經濟新增量。數字化首先在服務消費領域取得成功,以智慧城市為核心,如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數字金融、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等,在抗擊疫情的戰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工業和制造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一些大型企業通過內網建立了數據系統,打造數字車間、智能工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關鍵工序數控率,到8月底達到53.7%,研發設計數字化工具普及率達到73.7%。企業外網與社會連接,實施了眾包眾創、市場細分、個性定制、協同運營、精準制造、服務化延伸。小微企業可以上云從云平臺獲得服務。
近日,工信部公布2020年企業上云典型案例80家,其中,廣東江門作為典型樣板之一,用數字技術改善社會治理也就是數字化治理,比如電子政務、城市智能管理等,這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不屬于經濟基礎范疇,但是它改善了營商環境,保障了社會穩定,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的社會進步。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新的重要指標,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去年7.8%上升到2025年的10%,這是一個新的重要指標,這樣使數字產業化可以準確量化,相互比較。
產業數字化如何衡量?產業數字化的成效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它的增長量是大家共創共享,難以用準確的公式、模型去準確劃分數字技術的占比。目前社會上流行的數字經濟總量的數據還不成熟,也不宜用這個數據來區分先進落后或者評價優劣,避免估值過高產生盲目性。數字經濟是新經濟的顯著特征之一,“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健全數字經濟統計監測”,要科學合理地確定數字經濟的范圍,統計監測評價指標和方法,形成標準并且和國際接軌。當下,應該把重點放在開發創新更多的業務場景上,示范推廣,提高各領域、各行業發展的質量、效率和效益。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索
黨的十六大提出新興工業化道路,“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顯著的特征;十七大正式提出“兩化”融合,十七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兩化深度融合”,滲透到各領域、各層面。最近,劉鶴副總理在互聯網大會上發表講話,提到進入跨界融合全面滲透,十八大以后提出“互聯網+”、網絡強國;十九大以后數字經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梢姀膬苫诤系綌底种袊且幻}相承。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路徑要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兩個“IT”要深度融合。兩個“IT”都有自己的前沿技術,信息技術對行業的先進技術能起到助力和引導的作用,但不是代替。信息技術代替不了行業的先進技術,它是助力引導,這兩個“IT”都在創新前進,各顯風采,同時還要融合聚變迸發出新的能量。
二是互聯網企業與工業企業深度融合。兩類企業都在延伸,互聯網企業要更多了解實體經濟特別是工業制造業,工業企業要盡快熟悉掌握信息技術,增強數字化、智能化的作用。兩類企業的發展基點是跨界融合、優勢互補、相得益彰,不是零和博弈,更不是“你死我活”。騰訊這方面做得不錯,它用人工智能在醫療影像平臺上取得了成功,在防疫中進行病毒檢測和篩查,從而進入了醫藥工業,進入制造業。
三是信息人才和工業人才融合。兩類人才要各自成長,同時向復合型發展,專業的人才干專業的事才是最佳的人力資源配置,要求組織協作團隊聯合攻關、合作建樹。最近,媒體報道美國GE從2012年首先提出工業互聯網,高薪聘請了1000多名信息工程師,專門組建數字化機構,但是沒有和IT的制造業工程師結合,沒有和GE傳統的工業部門結合,因此失敗了。吸取教訓以后,2018年以后獲得了新的發展,GE數字化轉型仍然在全世界是領先的。
四是培育各類平臺為企業、為社會服務。超大型互聯網企業和運營商、行業的專業平臺、解決行業共性問題的聯盟、由本行企業總結經驗提升成為平臺,這四類平臺各自發揮優勢,組成數字經濟的社會服務能力。浙大中控組織了一個平臺,專門對流程式制造業服務,提供儀表儀器,還提供解決方案。發展數字經濟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所謂“賦能”是指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深度融合,釋放出新的動能,賦能的賦方和被賦方是平等的,全面滲透跨界融合,實現企業的自我變革。
疫后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走深向實
疫情之后世界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革。美國將我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網羅其盟友對我們封鎖遏制打壓;許多國家也在深度調整產業結構,重視區域化、本土化。這兩個變化使我國發展數字經濟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數字產業化當前應該重點抓好兩項工作:
一是加強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完成(2006-2020)第一輪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以后,應繼續在光刻機、EDA軟件、操作系統、智能算法、5G等上下功夫。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完成新的重大專項和建設項目,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填空缺。要瞻前布局前沿技術,比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開源軟件、第三代半導體等重大項目。要充分發揮市場潛力巨大、產業鏈完整的產業優勢,鼓勵優先使用國產設備、材料、芯片,在使用中試錯、改進、提高,加快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二是加大投資合理布局,加強集成電路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提升半導體設備、材料和芯片的制造能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形成一個體系,但在結構上存在缺陷,不重視制造環節,我們的設計水平不低,封裝測試也達到國際水平,但是制造環節很薄弱,臺積電中止合作確實給帶來很大困難,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況,要合理發展“集成電路制造”(IDM)路線,要補鏈強鏈。華為增加投資集中專門人才搞芯片制造,我們理解并支持。把工業互聯網延伸到行業和企業,光靠國家是不夠的,企業行業要數字化轉型,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同時優化提升城市“大腦”、網絡“神經”,保障城市的公共安全。鄭州水災有一個深刻的教訓,智慧城市的第一要義是公共安全。
產業數字化,工業制造業是主戰場。工業是立國之本,制造業是強國之基,工業制造業體量大、門類多、技術復雜、任務繁重,互聯網企業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掌握了技術,集聚人才,積累了資金,要及時把注意力由消費服務轉向工業和制造業,進入互聯網的下半場,現在有了好的開端。制造業數字化要分行業從企業抓起,離散式制造和流程式制造因業施策;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不同企業要因企而異,從數字車間、智能工廠到智能園區分層次、分階段推進。所有的企業都要注重基礎能力高級化,夯實智能制造的基礎,防止盲目性。
中國的企業千差萬別,有的在謀劃4.0,有的打造3.0,但是也有不少企業要補1.0、2.0的欠賬,因此必須要注重基礎能力,這樣數字化智能制造才有基礎。要注重產業鏈現代化,提升自主可控能力,還要積極開展國際雙邊多邊交流互助,合作共贏,提升經濟實力,造福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特別強調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深圳市發展數字經濟走在前列,樹立了榜樣
深圳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區成效卓著,積累了經驗,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核心產業規模大,全國城市居首位。2020年深圳市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增加值8446.6億元,占深圳市GDP的30.5%,遠高于全國7.8%的水平。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約占全國1/10,軟件業務收入占全國1/5。
二是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已經建成5G基站4.76萬個,覆蓋全市,公共場所免費wifi覆蓋率超過90%,窄帶物聯網NB-IoT重點區域初步覆蓋。
三是涌現一批數字化優秀企業和產業集群,全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深圳有21家,全國軟件百強企業深圳11家,形成了寬帶網絡通信、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顯示、智能終端設備制造、智能網聯汽車、軟件與信息服務等數字產業集群。
四是重視數字經濟立法立規和規劃設計。針對發展數字經濟的重點、難點以及存在的問題,深圳市制定并發布了《特區數據條例》《數字經濟產業促進條例》《人工智能產業促進條例》,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等,正在制定《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等,把遠景目標具體落實為行動方案,落實到具體項目。深圳發展數字經濟的遠見卓識和務實行動樹立了榜樣,值得學習和稱贊。
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發方案》,加快現代服務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加快科技發展,必將進一步推動深圳數字經濟、數字工業健康發展。8月9日發布的《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把15個戰略產業集群布局在深圳,尤其是“強芯工程”,包括高端芯片的設計制造,打造成為世界級的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的標桿城市。
- 上一篇:第五屆深圳工業大獎頒獎典禮成功
- 下一篇:【五洲新語】華為高級副總裁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