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9月27日,由深圳工業總會創辦的第十二屆“五洲工業發展論壇”隆重舉行。本屆論壇以“人工智能浪潮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為主題,圍繞“先進制造、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模型、3D視覺”等主要議題,22位嘉賓進行主旨、主題演講,并展開巔峰對話。現在特別推出“五洲新語”專欄,分享業界大咖在論壇上的精彩觀點。
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加速和實體經濟融合,開啟了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新時代。在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大形勢下,發展產業互聯網是實體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機遇,是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基于此,第十二屆“五洲工業發展論壇”上進行了第二場巔峰對話,共探產業互聯網發展。
對話以“打造生態引擎,持續推動產業互聯網的開放戰略”為主題,由騰訊云行業生態總經理曹言主持,攜手太重數智總經理王鴻儒、金大智能總經理王茂林、標貝科技CEO劉博、博瀚智能CEO郭瑋、艾靈網絡首席科學家俞一帆。嘉賓結合各自領域進行了深入地交流與探討,各抒己見。
閱讀提示
以下為演講實錄整理
議題一
企業如何發揮不同組合力量,構建服務行業的生態體系發揮
曹言:騰訊在今年針對行業大模型做了非常重要的發布,這個跟生態企業相結合是很關鍵的。我們以往都在看我們能提供什么、客戶需要什么,其實也需要大家在生態的相互結合,提供完整解決方案中貢獻自己力量。
騰訊云行業生態總經理曹言
王鴻儒:數字化轉型浪潮下,我們需要長期給自己的母體公司提供技術的升級、創新和長期的服務。因此我們充分的引入了像華制智能、太重集團的專業公司。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專心的服務于我們所在的裝備制造行業,推進現有新技術、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讓新技術在裝備制造業的應用銜接更加的平滑、順滑。
太重數智總經理王鴻儒
王茂林:制造業一定要通過數字化的轉型,通過智能制造降本增效,對此企業一定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投入做一些迭代和改變以及對公司的人才儲備、培訓,這是非常關鍵的點。
金大智能總經理王茂林
劉博:生態融合需要通過AI發展的方向和技術路徑,根據自己的模型能力創造無數個小模型,輔助把整個效果和目的達成,這是整個技術發展很大的進步和路徑。后續每個企業有自己的大模型,按照大模型的方式做充分的融合,在生態合作伙伴的過程當中,基于騰訊工業互聯網總部基地的平臺上,把模塊通過自己公司的產品特點和你的技術特點融入到一起,通過總機的模式賦能到制造業行業里面,形成完整的鏈路。
標貝科技CEO劉博
郭瑋:作為一家初創公司,我們公司在過去三年多非常注重生態的參與,從成長以及服務客戶的產品離不開生態系統對我們的支持。從發展歷史看,我認為生態角度上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技術和能力的互補,二是資源的整合。
自公司成立以來,依托英偉達的生態體系中的資源,把我們的平臺類產品賦能到國內的自動駕駛的車企里面,并形成技術上的互補,彌補生態體系中缺失的環節;華為生態體系結合方面,底層基礎設施采用華為的芯片,底層的云底座采用了華為云的底座,在華為云的底座之上采用我們公司提供的AI大數據平臺為客戶的大模型落地應用開發提供服務。通過與國內外的生態融合,形成生態內的技術互補,對企業和客戶帶來價值。
博瀚智能CEO郭瑋
俞一帆:從生態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和工業用戶的業務場景和工業用戶的業務需求相結合,當ICT領域新型的數字化技術用于工業用戶,要敢于突破以往的思維模式,敢于對傳統的IT和CT技術進行改動,能夠讓它符合工業客戶的業務需求。
舉個例子,施耐德廣州工廠改造項目中,針對施耐德工廠本身的內部網絡和信息化的安全要求以及它整體的數字化工廠體系的設計需要我們對方案做了改動,核心改動完全面向施耐德本身的業務系統,為它打造企業級的工業5G網絡,并且為了滿足施耐德進行全國性的集團化工業5G網絡的管理管控要求,我們把整個5G的網絡系統又進一步進行了云化的改造,可以讓它運行在云平臺上。
艾靈網絡首席科學家俞一帆
議題二
聯合生態伙伴實現新技術落地中,企業面臨的機遇、挑戰
曹言:在生態合作方面,騰訊自己也面臨很多的挑戰,包括我們跟華制智能也在反復的做各種各樣的行業摸索,騰訊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做生態鏈上所有的事,需要跟各種各樣的優秀伙伴共同去打造場景化的解決方案。
俞一帆:目前,最大的一個挑戰就是跨行業或者說跨不同的技術體系、生態的協作問題。像IT領域、CT領域、OT領域,三個領域不同背景的專家在一起商討方案的時候,思考問題的模式都是不一樣的。面對挑戰,要敢于突破自己傳統的思維定式,才能真正把我們數字化技術能夠在工業場景下落地,像IT、CT領域的專家要敢于再往前邁一步,真正理解OT領域的業務場景、業務的需求,我們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工業用戶需要的數字化產品。
郭瑋:面向工業制造領域的客戶在很多場景中需要的解決方案,是一個生態體系內多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出來的一套解決方案,在我們看來,一個健康的生態體系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各個生態合作伙伴之間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分工職責和利益的邊界劃定,這個在過去和眾多合作伙伴在不同的生態體系對接過程中遇到類似的問題。
劉博:面對企業間合作上分工不同,導致驗收、結算交付等一系列出現問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首當其沖是要打造一個樣板。目前,解決問題是通過企業主導或業務總集,充分與客戶的需求進行溝通整個場景、應用落地的組合,通過標準化達到生態銜接。作為一個生態環節上的企業,我們希望更專業的總集,更專業的集成商或者更專業的團隊主導這個事情,把整個項目順利推進下去。
王茂林:企業主通過數字化的改造跟智能制造的改造,一是要創造經濟價值,例如通過數字化實現利潤增收,為員工增加收入;二是要把數字化的轉型跟標準、流程相結合,細分行業做細分行業的數字化改造,形成流程化標準;三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如成本資金付款方式。
王鴻儒:對于目前缺少的應用場景,我們很難提供成熟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情況下,我們現在摸索出一條道路,把我們的用戶整個生態鏈所有的參與方大家共同做科技立項、創新和嘗試,我們很多的大的能源單位用戶,他們也有科技立項的相應任務和重要的工作方向。太重還擁有實驗室,可以引進國內的先進科研院所來做創新,把我們的生態鏈擴的更寬一些,對我們人工智能的應用會有更多的幫助。
- 上一篇:【五洲新語】工業大模型時代,AI與
- 下一篇:論壇前瞻丨第十三屆五洲工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