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徐松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者事半功倍。深圳稱得上出類拔萃。
科技成果轉移全鏈條服務、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職稱視同認可、綠色金融監管服務機制……近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已3次發文,向全國推廣深圳改革創新舉措87條。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始終如一的決心和力度,堅持以改革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不斷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打造深圳示范,走在全國前列。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以更大力度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當今世界,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只有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才能給予企業更大的確定性。
深圳始終緊扣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切實需求,通過迭代改革創新“硬舉措”,實現提升營商環境“軟實力”。
2024年6月,深圳連發《深圳市2024年優化市場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深圳市2024年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深圳市2024年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等3份重磅文件,圍繞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完善協調監管機制、增強深圳對全球優質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提出105項主要任務。
這已是深圳營商環境改革的6.0版本。
早在2013年3月,深圳就率先在全國啟動商事制度改革,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商事登記若干規定》。2014年,深圳提出“牢牢把握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要求,為營商環境改革指明方向。2018年起,深圳成為首批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改革工程”,從“搭框架”“夯基礎”“補短板”“促提升”到“抓試點”一路升級。
不斷完善的營商環境,吸引了更多企業用腳投票。截至2024年2月,全市商事主體總量達425.75萬戶,商事主體規模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擁有本土世界500強企業11家,約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落戶。
“這里辦事極快,做事也極快,所有問題總在第一時間解決。”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悠跑科技公司創始人李鵬表示,該公司從首次考察到正式落戶,僅用了26天,“我們不僅自己將總部落在了深圳,還將帶動鏈上企業落戶,進一步豐富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
(下轉A2版)
(上接A1版)
科技創新塑造全新優勢
以強大動能引領產業體系建設
高密度的商事主體,為深圳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但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部署、全領域布局,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才是真正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
深圳緊抓科技創新,通過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走出了一條具有深圳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作為全國首部覆蓋科技創新全生態鏈的地方性法規,以法定形式明確政府投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資金比例,設立市級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開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培養科技人才。
深圳通過實行“揭榜掛帥”遴選制度、“賽馬式”競爭制度、“項目經理人+技術顧問”管理制度、“里程碑式”考核制度等,建立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機制;依托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轉化機制;建立科技人員雙向流動制度,重構市場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激勵體系;構建以“四個90%”為鮮明特點的企業創新生態,讓企業在科技創新中唱主角,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同時,深圳以政府投資撬動社會資本,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成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構建引領和促進科技創新的風險分擔機制。允許港澳高校、公營科研機構等單獨申報深圳科技計劃項目,促進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便利流動。
2023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1880.49億元,國家創新型城市連續4年排名全國第一。今年以來,深圳加快建設具有深圳特點和深圳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新“20+8”產業集群2.0版本,密集推出推動高端裝備產業集群、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時尚新品”跨界融合等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著力提升科技創新“硬核力”,提升產業體系“競爭力”,增加全球市場“含深度”,增加城市發展“集約度”。
深圳各類創新平臺載體蓬勃向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深圳國家高新區以約8%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市約30%GDP。光明科學城錨定“世界一流科學城”目標,正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科研經濟先行地、創新人才集聚地。西麗湖科教城集聚了深圳近半數高校、半數以上全職院士,成為深圳科教資源最豐富、高端人才最密集的區域。
深圳高質量推進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第一時間出臺實施方案和三年任務清單,深港“聯合政策包”“科匯通”等政策批量落地,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式開園,率先開展跨境數據交易試點,粵港澳大灣區(廣東)量子科學中心、河套深港合作成果轉化中心等重大平臺啟動建設,無線局域網應用發展聯盟、國際星閃無線短距通信聯盟、世界超高清視頻產業聯盟、全球計算聯盟、全球智慧物聯網聯盟、全球固定網絡創新聯盟相繼落地,桌上型電子顯微鏡、電解水制氫系統等超過200個高端科研項目啟動,“科技特區”正以世界級科研樞紐的形象加快呈現。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始終把科技創新和科技產業作為城市的主攻方向,科技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涌現了一大批高科技企業,也由此成為全球著名的高科技城市。”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教授袁曉江認為,深圳的實踐充分證明,發展科學技術是城市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的必由之路。
全要素保障全鏈條服務
以全市之力筑就企業發展熱土
完善的產業鏈、集聚的創新資源、一流的營商環境,在深圳形成“強磁力”,吸引全球先進優質資源為深圳所用,讓一切積極的要素充分涌動。
深圳一直是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和探索的最佳試驗田。從1985年設立第一家人才服務公司,到推進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率先完善數據產權制度……多年來,深圳不斷在土地管理制度、勞動力流動制度、技術成果轉化制度、培育數據要素市場等領域先行先試,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與革新。
近年來,深圳接連出臺實施了“制造業企業降成本20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產業空間方面,推進集中連片區域開發建設,以大片區統籌帶動大項目落地,確保優質項目在深圳有地可落;資金要素方面,今年新增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貸款、科技型企業貸款、綠色貸款將超8000億元;數據要素方面,重點推動城市人、地、事、物、情、組織等政府數據社會化應用,積極爭取數據資產入表試點,全面釋放數據要素的社會價值。
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被稱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石油”。深圳數據交易所聚焦“確權難、定價難、互信難、入場難、監管難”等痛點,大力改革創新,已落地國內首單場內跨境數據交易、首個實現商業化的數據空間技術應用案例,全國首創企業數據合規服務工作站。前不久,憑借在深圳數據交易所上架的數據交易標的,深圳微言科技公司獲得光大銀行深圳分行1000萬元授信貸款。作為全國首筆無質押數據資產增信貸款,此舉是深圳在探索數據資產化道路上的又一次創新實踐。
“深圳在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方面積極探索,基本形成了有利于企業家創新的要素市場體系,為全國提供了經驗和借鑒。”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與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聯合撰文稱,深圳通過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促進了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動,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激發了市場的活力,構建了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的奇跡。
- 上一篇:發展新質生產力需強化企業科技創
- 下一篇:新興技術在深加速落地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