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和招行的黃金時代
從1999年到2013年,在一家銀行任職行長達14年,馬蔚華創下了同時代銀行家的紀錄,也成就了招行在中國銀行業的神話。
從前央行官員到銀行家,馬蔚華執掌的招商銀行通過兩次轉型,成功登陸上交所和港交所,他帶領一個地方性小銀行發展成為資本凈額超過1100億元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位自稱職業經理人的銀行家經歷了中國銀行業被判定“技術破產”的危機年代,也和招商銀行共享了中國經濟成長最快的黃金歲月。
馬蔚華曾說:“我要是退休了,就寫書。寫中國首例被關閉的銀行——海南發展銀行的故事,驚心動魄。陳道明說了,我要是寫,他就找人拍電影,他自己演。”1985年成立的海南發展銀行是新中國首個被關閉的銀行,親眼見證了海南發展銀行由盛轉衰的馬蔚華成為招商銀行行長后,時刻提醒自己,作為銀行家要始終視信用為圭臬,視風險為永遠不能逾越的紅線。
1999年3月,天命之年的馬蔚華來到招商銀行(以下簡稱“招行”),任職董事兼行長。馬蔚華告訴員工要善于接觸新事物,運用新思維解決問題,注重觀念轉型和營銷創新。同時,馬蔚華還是一個信息技術革命的追隨者。在2000年的全國分支行行長會議上,馬蔚華為招行提出了“技術領先型銀行”的整體定位。從2000年起,招行領先同行一步建立了數字化的信息、決策支持平臺,建立了招行在一卡通銀行卡、網上銀行、信用卡等方面的優勢。
其實,馬蔚華在很多方面都展示出了他的領先思維:他曾將招行的高層管理團隊送到劍橋大學去培訓,并要求招行的中層以上經理每人應該有一套“阿瑪尼”品牌或相當的西服;在剛有借記卡聯名卡時,馬蔚華像年輕人一樣去了解NBA、Hello Kitty這樣的時尚元素對客戶群的影響;在招行零售業務品牌傳播階段,馬蔚華聘用了知名國際音樂人郎朗作為招行的形象代言人。
馬蔚華曾說:“品牌是一種標志,一種信任。品牌的出現,標志著你的服務受到社會的肯定。當然,既然成為品牌了,對你的要求也就更多了。”
自馬蔚華退休后開始,與他同時代的銀行家將陸續淡出,馬蔚華留下的背影,可以說是一代銀行家的縮影。就在馬蔚華退休后的短短幾天內,招商銀行系統就出現故障,影響范圍涉及上海、廣州、北京、南京、蘇州等全國主要城市,網銀、ATM柜員機、刷卡消費等功能都無法使用。
國資委前主任李榮融曾發出“國有企業領導人如果不在狀態就換人”的言論,將當時國有企業領導人交接班的問題拋到風口浪尖上。
知名地產商任志強2013年年初連發多條微博,炮轟北京市國資委黨委違規下達文件,命令北京銀行撤換上巿公司監事長一事。任志強稱“令中外所有董事震驚和憤怒”,“嚴重地違反了上市公司的管理規定和嚴重侵害了其他股東的利益”。
任志強表示準備聯名對北京市國資委黨委的這種無視法律規定,侵害其他股東權益的行為表示抗議。如有必要將用公開訴訟的法律手段維護股東權益,對未經股東大會同意就以小股東的名義撤換上巿公司監事長的行為抗議。
國有企業的特殊性就在于企業資產是國有資產,接班人的決策權并不在企業家手中,所以只能以政府任命為主要手段。所以說,接班人問題的實質是產權問題。要想真正解決國企領導人交接班問題,國有企業就必須盡快明晰產權,建立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產權問題不解決,就會出現形形色色的問題。
退休后的馬蔚華會像招商銀行前董事長秦曉那樣去成立一個私募基金,做投資嗎?其實馬蔚華在退休前不久的一次采訪中已經給出了答案:“我不會去別的銀行,我把這個孩子(招行)培養大,傾注了全部心血,怎么可能會再去一家新銀行或競爭對手銀行呢?只要董事會、股東希望我留任,我還會繼續干下去的。”馬蔚華對招行的深厚情感可見一斑。
葛文耀悲情告別上海家化
繼招商銀行董事長馬蔚華突然“被退休”后,又一位國企大佬上海家化董事長葛文耀被免職。上海家化集團在2013年5月11日召開臨時會議,決議免去葛文耀上海家化集團董事長和總經理職務,理由是葛文耀“私設小金庫”。
上海家化隨即發出嚴正聲明:“發放給高管的激勵資金,則是通過嚴格的手續,由組織統一分配發放的。相關資金的來源中有些為各級政府歷年獎勵家化的合法獎金,上繳后由公司統一發放,絕無違法行為。董事長葛文耀在國企時期嚴格按照組織上核定的金額領取薪酬,去年也嚴格按照平安核定的金額領取,從未多拿一分錢。”
左手打右手。確定無疑的是,葛文耀此次被免的“幕后主使”是他當年“排除一切困難”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平安信托。但蜜月期持續不久,雙方就因企業發展方向分歧嚴重而心生罅隙,并最終導致內戰升級,大水沖毀龍王廟。
被去職后,葛文耀隨即在微博中抨擊平安信托:“平安進來后,家化集團便名存實亡,只有賣資產。我一直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法人結構決定他們不能為所欲為,目前業務正常,員工沒受影響,我也沒問題,請大家放心。”
雖然葛文耀信心滿滿,但“引狼入室”的葛文耀卻從此陷入人生最巨大的危機之中,能否全身而退,尚在不可知之數。如同當年三水的李經緯也認為自己對健力寶“一切都在掌握”,但最后,不僅弄丟了自己的企業,還獲判重刑。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品牌中國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上一篇:張茉楠:當前最大風險是金融與實體
- 下一篇:王慶永:傳統企業互聯網化要“知變